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 原创作品
经济学该从何入手去研究呢?这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所必须完整准确回答的问题。科学要成为科学,就必须有透过现象而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并且透过特殊性而揭示一般性。科学绝对不是若干经验的总结,也不是虚妄的构想与猜测,所以科学不是经验的基本归纳和集成,也不是难以立足于客观世界实在的神学,而是既依靠事实,又深入发掘与揭示事物内在性、本质性与一般性的较系统、逻辑完整合理的学说。但是研究起点不同于研究对象,起点必须要是一个直观上相对浅层次、现象性的部分,才能最完整的构建起科学的系统性逻辑关系,但是又同时须能成为揭示本质和一般性的切入点,或者说,起点应当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层面的事务。经济学作为科学,也必然要具有科学的一般性。而在经济活动中,什么是我们最常见的现象呢?如果就近现代世界的情况,商品和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商品的生产、消费等方面,都离不开市场交换,而交换发生的基础,就在于价格的存在,价格也成为左右生产、消费等方面的重要因素,近现代各经济学说基本都是将价格作为起点性的因素来对待的。无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都是把价格的形成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近现代经济学说,基本历经了从客观价值论到主观价值论、又由主观基数效用价值论到主观序数效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客观价值论中以生产要素价值论为主要代表,而以劳动为唯一决定价值要素的学说就是劳动价值论,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最为坚决维护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学说的一派。但西方主流经济学派还是从19世纪中后期起逐渐完全转向了主观效用价值论,从马歇尔“边际效用决定价值”和萨缪尔森形象地描绘为“狗尾巴摇动狗身子”的基数效用论,发展到当今的序数效用论。不过,在西方经济学这样的变化发展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价值(value)学说,逐渐变为了价格(price)学说。在客观价值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价值被视为生产要素的内在凝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视其为无差异劳动的凝结,价格则是商品位于市场中的货币表现,二者有质的区别,价值不会具体地受制于市场需求,因为劳动的凝结是一个客观过程,但是价格则完全来自于市场,它是价格的货币表现,但是一般难以相等而是围绕价值波动,价格形成的基础来自于价值。但是主观价值论中,“价值”的概念确实十分模糊,难以和“价格”截然分开的,在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几乎没有人再多去探讨“价值”“价格”的区别、联系了,在宏观经济学中,价值往往作为一个外在于货币表示的稳定价格水平,或者说,价值就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皆不发生时候的价格水平,价格则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例大小,就此而言,价值——价格学说已经基本不复存在于西方经济学中,价值概念被抽象化和空洞化了,价格与价值合一。因而,主观效用论的终极就是供求价值论,认为价格——价值就是供给函数、需求函数的均衡而形成的,这一点上,序数论、基数论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因为既然是主观效用评价决定价值,给这个效用水平一个数值,还是通过效用大小的排序并据此描绘供给、需求函数的均衡分析,都是一样的,都终究取决于人的主观评价高低。但是,缺乏内在实质意义的“价值”,终究是人的主观世界缔造的,但是价格确实客观存在的。“水和钻石的悖论”就是主观学派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尽管一方充裕、一方稀缺而在“边际效用决定价值”假定下,确实得的出钻石边际效用大于水的结论,不过绝不是任何稀有的东西都值钱,也不是任何丰裕的东西都廉价,特别是作为货币的贵金属,有什么具体效用?它们甚至无法被消费。但是为什么能够充当交换媒介?如果仅仅是出于交换方便而形成的社会统一认同为什么全世界又有如此一致性?在很多问题上,西方经济学难以有宏观和一般性的解释,而总是拘于某些个别问题本身的探讨和阐释。
大家在学习了中级微观经济学后,其实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西方经济学的所谓中级高级研究,就是大量数学原理的引入,与此相对的,则是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特别是哲学层面基础的模糊化处理。比如整个消费者理论,谈得上普遍假设的学说,就是一个无差异曲线中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呈递减趋势”,表示在函数中,就是函数单调减而且曲线凸向原点,这种观点根本不是什么内在且严格的科学性假设,而只是一个可能在一定阶段中成立的经验归纳而已,而且也不一定能有适合的统计学方向予以证明,甚至只是基于社会生活的经验。基础有问题,上层更会反映出来,一个仅仅利用经济的形式、现象、经验堆砌的学说,即时披上无数层科学主义的数学等外衣,仍给人以肤浅和隔靴搔痒的感觉,缺乏经济学自身的逻辑而完全套用数学逻辑。从历史范畴上讲,市场交换,特别是发达的市场交换是资本主义肇兴以来的事情,人类社会漫长的自然经济主导时期又如何解释分析呢?科学的经济学,应当有能力揭示人类历史经济的一般性,但是西方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的均衡价值论,显然是一种市场经济的观点,并不符合人类社会的一般性,即没有一般性的去分析特殊性,显然容易忽略价值——经济活动中固有和本质的因素。就这一点而言,西方经济学尽管形式上以价值——价格论为起点,而实际上是在以市场供给——需求交换的均衡为起点,价值和价格的内在涵义却被抽离了,西方经济学其实成了一门市场交换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