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反思,很久就想写的三个事情或者说三个误区在这儿展一下。
一、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
在国内,在家乡,人问我什么专业,我一说经济学,问话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哦,文科啊,文科论文好写,好毕业。自以为很懂的样子。这是经济学科外人的反应。至于有些经济学科内的人(不能称之为内行),反应会比较专业一些:哦,经济学啊,论文粘吧粘吧就可以了。
事实完全相反。
稍微看一眼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就会注意到,随便一篇经济学论文都不会少于20页纸,从文献回顾,到模型设计,到结论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推敲。这种严谨背后,是作者深邃的思想,严密的的思维,严格的逻辑,清晰的思路,翔实的数据,而不是随便粘贴就可以做到的。国内经济学学术期刊大多都考虑到成本,而要求作者缩减篇幅。但经济研究已经在朝着国际水准迈进了。
再看一眼理工科,有的专业两页纸就是一篇高水平论文;有的学科一年发6、7篇高水平论文都是可能的,这在经济学简直就是奇迹。
在这里无意评判谁好谁坏,是非对错,学科不同而已,顺便为经济学辩护。
二、中国博士和欧美博士。
中国绝大多数大学的博士,在欧美并不受重视,甚至不被承认。其中培养方法、培养内容和培养时间是最大的根源。培养方法,我们的确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培养内容,我们真的是还有差距;但至于培养时间和获得博士的难度,我坚决不认为中国博士比欧美博士时间短或者容易获得。
至于培养方法,我是绝对承认的,中国博士培养方法存在的问题太多,比如中国博士只要进去就一定能出来,而欧美博士,你进去不是很难,一年以后的综合考试就要涮掉一部分不适合读博士的人,最终毕业是否能拿到学位仍然是未知数,所以国外一般会问你是博士在读(PhD Candidate)还是已经获得学位(Ph.D);比如中国把博士当神仙,平时授课没有好的老师,给博士开初级课程,甚至有的课都不开,到最后综合考试却要考高级,要求还很高,这是滑稽的不能再滑稽的事情了。
至于培养内容,我们也是落后一些的。国外博士除了北大、清华等名校,开课大多流于形式;而国外是按部就班的,博士依然要认真上课,拿学分;再拿经济学发展而言,我看过George·Barnett 1921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一篇论文,用了整整23页来论述真实生活成本问题。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就落后了很多年,我觉得,马寅初、陈岱孙等老一辈经济学人是第一代,至于胡代光、高鸿业等老先生则属于后辈了。但西方经济学的普及广大的的确确是胡代光和高鸿业等老先生这代人奠定的。拿西方经济学这个名字来说,在欧美是不存在的,就叫经济学。当初在引进中国时,叫经济学不好,因为我们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叫资产阶级经济学也不好,社会主义怎么可以学资产阶级经济学?就这样起了一个中性的名字,西方经济学。
着重说一下高鸿业老先生,因为总在经济学论坛上看到一些经济学后辈叫嚣着批判老先生的教材《西方经济学》,连带着批判老先生。诚然,高老先生的微观经济学的确是平移了平迪克的微观经济学框架;宏观经济学也是多本欧美经济学教材的的融合,而且还有一些错误。尽管如此,我依然对这位老先生充满了尊重和感激,毋庸置疑,这位老先生的的确确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任何事物的发展,要做到尽善尽美、升华,会有一个过程,但最起码要有一个开端才可以。
至于中外博士培养时间和获得学位的难度,这个我认为不分伯仲。
从取得博士就读资格看,中国博士,本科毕业要参加硕士考试,硕士毕业要参加博士考试,其难度和付出的努力和高考不相上下,可以想象一下,一生经历三次高考是什么滋味,而欧美博士只需要凭平时成绩申请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试。
从获得博士学位要求看,中国博士毕业是严格要求有成果在一定级别的刊物发表的(坦白说,我认为,要求博士公开发表论文还有一点点合理,要求硕士也公开发表论文就有些牵强,而要求本科写毕业论文还要答辩那简直就是开玩笑了),虽然中间有绝大部分是垃圾堆积,没有什么建树的论文,但如上所言,事物发展总要有个过程,即使第一次写的是垃圾,第二次写可能就有一点点利用价值。而欧美博士是没有这种要求的。
单从培养时间看。一说中国博士的培养时间,大多数国外业内人士会震惊不已,惊诧于中国博士培养时间之短。我认为这是在评判中国和欧美博士时最大的误区。而首先要为这一误解负起责任的就是在国外的学者和留学生们,正是他们的谬传才造成了这种误解。
我不明白到底哪只眼睛就看到中国博士是三年毕业了?有哪个学校的培养计划上不是写着3-5年或4-6年?不要以为这是写着给别人看的,事实就是这么执行的。我所知道的哈工大的管理学博士,5-6年毕业那是很正常的事情;身在中财,不方便对母校作评论,但中财三年毕业已是名声在外,似乎这是定下的了,可是外人所不知道的是,去年刘杨老师四个博士,有三个因为不符合导师要求,延期毕业。
就说3年毕业,我依然不认为中国博士培养时间比欧美短。一个专业学者的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研究生的培养不应该是从博士开始,而是从硕士开始,看一眼中国大学的培养体系设计就一目了然了,对硕士的要求和博士几乎一摸一样(除了论文层次)。我硕士读了三年,博士读了三年,加一起是六年,拿加拿大而言,硕士8个月,你博士读五年,加起来不是还没我时间长么?至于美国,我想情况也差不多。
在培养体系上,我们的确还有很多要学习,改进,但如果不考虑教育的连续性,不看前因后果,眼睛只盯着时间看那是可怕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中国要与世界接轨,大学把博士培养时间定到5年以上,那我认为这是中国教育界的无知和悲哀,而此刻我已经看到我们正走在迈向这一悲哀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