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551 2
2010-03-19
㈠劳动价值生产增殖法则
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活动。这种活动的对象化就是价值。在经济学上表现为财富的量化意义。
劳动自身生产增殖的活动,决定了价值随着劳动的生产增殖而生产增殖。这是依据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学价值的第一个基本法则——劳动的价值生产增殖法则。
㈡劳动价值的等价法则(或平均化法则)
劳动,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表现为互相协作,互相依存。表现为一种共济性质。这种共同劳动的社会过程表现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平均化分配和价值的平均化分配。也就是说,劳动者在经济社会中具有等价的性质。这是依据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学价值的第二个基本法则——价值的平均化法则,即劳动者的等价法则。
劳动自身增殖价值法则决定效率,等价法则决定公平。各尽所能,平均分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1-7 15:26:00
均衡增长模型

假设:

①全社会100人。

②甲、乙、丙、丁、戊五个行业。

③每个行业生产100份商品。满足100人人均1份的需要。

④谷物劳动生产率体现社会劳动生产率。设甲是生产谷物的行业。

其余乙、丙、丁、戊分别生产四种不同产品。其中丙是生产资料产品,乙、丁和戊是生活资料产品。

一.以简单劳动作为价值尺度(1元/人):商品按价值(价格)出售:

假设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如下:

资本构成          产品劳动生产率

   D  V

甲 0:20           5份/人。

乙 0:25           4份/人。

丙 0:40           2.5份/人。

丁 0:10           10份/人。

戊 0:5            20份/人。

商品价格:

生产领域:

甲 0.2元/份。

乙 0.25元/份。

丙 0.4元/份。

丁 0.1元/份。

戊 0.05元/份。

则:1元/份/人。

流通领域:

甲出售商品收入20元,购买二十份商品支出5元+8元+2元+1元+4元=20元。

乙出售商品收入25元,购买二十五份商品支5元+10元+2.5元+1.25元+6.25元=25元。

丙出售商品收入40元,购买四十份商品支出8元+10元+4元+2元+16元=40元。

丁出售商品收入10元,购买十份商品支出2元+2.5元+4元+0.5元+1元=10元。

戊出售商品收入5元,购买五份商品支出1元+1.25元+2元+0.5元+0.25元=5元。

全社会100人共收入100元,支出100元。

收支平衡。

二.以复杂劳动作为价值尺度(5元/人)。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同步。简单劳动自乘为复杂劳动(劳动多倍化),甲(谷物)劳动生产率体现社会劳动生产率,所以复杂劳动是5元/人。

假设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如下:

资本构成          产品劳动生产率

   D   V

甲 80:20           5份/人。

乙 75:25           4份/人。

丙 60:40           2.5份/人。

丁 90:10           10份/人。

戊 95:5            20份/人。

商品价格:

生产领域:

甲(5元/人)/(5份/人)=1元/份。

乙(5元/人)/(4份/人)=1.25元/。份

丙(5元/人)/(2.5份/人)=2元/份。

丁(5元/人)/(10份/人)=0.5元/份。

戊(5元/人)/(20份/人)=0.25元/份。

一份商品(甲+乙+丙+丁+戊)价格=1元+1.25元+2元+0.5元+0.25元=5元。

流通领域:

甲出售100份商品收入100元,购买二十份商品支出100元。收支平衡。

乙出售100份商品收入125元,购买二十五份商品支出125元。收支平衡。

丙出售100份商品收入200元,购买四十份商品支出200元。收支平衡。

丁出售100份商品收入50元,购买拾份商品支出50元。收支平衡。

戊出售100份商品收入25元,购买五份商品支出25元。收支平衡。

全社会100人共收500元,支500元。收支平衡。

三.假设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体现为谷物(甲)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变化如下:

假设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如下:

资本构成          产品劳动生产率

   D   V

甲 90:10           10份/人。

乙 75:25           4份/人。

丙 60:40           2.5份/人。

丁 80:20           5份/人。

戊 95:5            20份/人。

商品价格:

生产领域:

甲(10元/人)/(10份/人)=1元/份。

乙(10元/人)/(4份/人)=2.5元/份。

丙(10元/人)/(2.5份/人)=4元/份。

丁(10元/人)/(5份/人)=2元/份。

戊(10元/人)/(20份/人)=0.5元/份。

一份商品(甲+乙+丙+丁+戊)价格=1元+2.5元+4元+2元+0.5元=10元。

流通领域:

甲出售100份商品收入100元,购买十份商品支出100元。收支平衡。

乙出售100份商品收入250元,购买二十五份商品支出250元。收支平衡。

丙出售100份商品收入400元,购买四十份商品支出400元。收支平衡。

丁出售100份商品200元,购买二十份商品支出200元。

戊出售100份商品收入50元,购买十份商品支出50元。收支平衡。

合计                              1000元。

四.所谓转型问题

从一和二可以看出,以简单劳动决定的商品价格是以价值出售。而以复杂劳动决定的商品价格则是按生产价格出售。这就是转型问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商品的。

在假设的情况下,丙是生产资料,其余是生活资料。则利润就是生产资料的价格200元,工资是生活资料的价格300元。

生产资料商品单价是2元/份。生活资料产品的单价是3元/份(甲产品1元,乙产品是1.25元,丁产品是0.5元,戊产品是0.25元)。所以,工资是3元/人。100人的工资是300元。

五.小结

1.以谷物劳动生产率代表社会劳动生产率计算的复杂劳动价值决定的自然价格就是生产价格。也就是由简单劳动决定的价值价格转型为以复杂劳动决定的价值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即转型以后,商品不再是按照以简单劳动规定的价值(价格)出售,而是按照以复杂劳动规定的价值(价格)出售。按简单劳动价值(价格)出售,即按照转型前计算,工资是60元,利润是40元,利润率是40%,工资率是60%。在转型后,实际工资是300元,利润是200元。利润率还是40%,工资率还是60%。转型前与转型后,利润率和工资率是一样的,分别是40%和60%。

等量劳动等量价值;等量资本等量收入。

转型前剩余价值率是40元/60元,为67%。转型后剩余价值率为200元/300元,还是67%。

转型前,剩余价值总和=利润总和。转型后,两者依然相等。

转型前,总价值=总价格;转型后还是总价值=总价格。

2.从三和二比较,可以看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甲行业节省的10个人,转到生产丁产品,此时丁产品虽然还是100份/人,但是每一份的商品量是增加了。

同时社会流通的货币增加到1000元。社会成员手中的货币增加为10元/人。此时的工资是600元,利润是400元。剩余价值率还是67%,工资率还是60%,利润率还是40%。

这些都符合现实的经济运行实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ge=1&from^^uid=554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7 15:43:34
从模型中看出:
劳动力的成本价格是3元/人×100人=300元.
劳动力的生产价格是5元/人×100人=500元.
劳动力应该得到平均利润是2元/人×100人=200元.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个本应该属于劳动者的平均利润转化为资本家的平均利润.
劳动力按照成本价格出售.实际是劳动力的价格低于劳动力的价值.

这里,劳动力延用了马克思的用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