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关注绿色环保,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地企和谐,呈现出一派和谐气象。 两年来,辽河油田主营业务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市场优势日益显现、发展潜能加速释放,科学发展的步伐坚定而有力。那么,辽河油田到底赢在了哪里?
仔细观察辽河油田发展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始终贯彻着科学发展的思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这一个个小科学思维的积累,构成了辽河油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大路径。
赢在起跑线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全国“两会”上,敦促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提案又一次被提上了台面。国家石油石化行业“十二五”规划中,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也不惜浓墨重彩。种种迹象昭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刻不容缓!
辽河油田借重组整合之机,踏上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征程。辽河人大胆解放思想、除旧革新,在工作、管理、技术上不断突破,让产业结构愈加优化、发展方式愈加科学,这亦成为辽河油田顺利冲出2009年经济危机重围的重要原因。
油田决策者以战略眼光谋划未来的气质、未雨绸缪的沉稳心态、危中寻机的智慧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败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交叉碰撞、投入和产出博弈之时,决策者充满预见性的“指挥棒”为辽河油田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走出自己的路
不跟风、不盲从,辽河油田走出了一条带有“辽河特色”的发展之道。这也是辽河油田的可贵之处。作为一个勘探开发区域有限和开采成本高于中国石油平均水平的企业,辽河人清醒地认识到油田的实际境况。当很多油田依然在要产量要规模的时候,它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条发展之路。
当今时代,效益当道。辽河油田将效益和成本进行科学权衡,大胆解放思想,一切向效益看齐,实现了从单纯的产量向经济规模产量的过渡。它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不是为了上产而上产。它理性开发、科学发展,让每一桶油都贴上经济的标签,为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辽河油田在加强油气主营业务的同时,大力拓展工程技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多种经营、矿区服务五项业务,打造出了“1+5”的产业链条,油气主业和“五项业务”协调发展,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可喜局面。
敢于并善于突破
之所以与众不同,还在于辽河油田敢于并善于创新。纵观辽河油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会看到数次突破。领导者的开拓意识、员工的创新理念,让辽河油田在工作思路、科技创新、和谐矿区建设等方面都戴上了创新的光环。
在科技创新上,它根据自身实际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油田自身的世界先进技术。在技术革新中,辽河油田决策层能在原有理念上突破,大胆进行了油田的二次开发,并在油田上下形成了“开发无止境、勘探无禁区”的斗志,给技术提供了发挥的舞台。
党建工作与企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作为党委工作主线和总体思路,“五个一”系统工程在实践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挖掘亮点,逐步配套实施了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创建“六个一”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四有六要”等16项“子工程”,并使其有机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稳定和职工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在和谐矿区建设上,辽河油田除了为员工创造物质方面的福利外,还突破性地开创了精神层面的福利,关心员工的内心世界。这种细致入微的体贴更富于人性化。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曹晶荔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企业在物质福利之外构建员工‘精神福利’体系,是以人为本和人性化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值得研究和借鉴。”
将脚印踩实
精细化管理,每一个企业都在讲、都在做,但是要想做出成绩并不容易。辽河油田之所以可以把精细管理和以人为本做得卓有成效,缘于两个字:扎实。
辽河油田的精细管理不是书面文字更不是口号,而是扎实地贯彻到了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迈进的过程中,摒弃的就是“粗放”二字。如果精细管理做得不扎实,那不叫“精细”,还是“粗放”。辽河人深谙精细管理关乎企业发展的生死存亡,他们一米一米测量、一点一点计算投资成本;他们让每一个油层、每一个区块、每一口油井、每一项工程都缀上“经济”砝码。如此扎实和细致,不得不让人敬佩。
今年是辽河油田开发建设40周年。历经40年的历练,辽河油田越发理性、从容和智慧,相信辽河油田定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实现“百年辽河”的梦想将也不再遥远!
作者:孙艳莉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