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经新闻报
范蠡造秤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激流勇退,隐姓埋名,回乡经商去了。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睛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想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
一天,范蠡经商回家,在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里汲水,方法极是巧妙: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回家仿照着做了一杆秤:用一根细直的木棍儿,一头钻上小孔,小孔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一头拴上吊盘,装盛货物,一头系鹅卵石为砣;鹅卵石移得离绳越远,吊起的货物就越多。秤做出来了,一头挂的货物多,鹅卵石就要移得远,才能平衡,他觉得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呢?他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然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出外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突发奇想,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是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时间一长,范蠡发现有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如何杜绝奸商的恶行呢?范蠡又是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星,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禄、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范蠡以此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赚黑心钱。他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失去福气(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不得“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秤一代代流传下来,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
范蠡卖马
史料记载,战国名相范蠡,在初出茅庐时,曾将政治上的合纵之术运用到商业中,成功获得第一桶金,流传下了“范蠡卖马”的故事。
时值诸侯割据、战事不断,范蠡发现:吴越一带需要大量战马;同时北方马匹便宜又骠悍。如果能将北方的马匹运到吴越,一定能够大获其利。
可问题就是运马难。因为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常有强盗出没。怎么办?经过一番调查,终于了解到北方有一个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因常贩运麻布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人。于是,范蠡就把主意放在了姜子盾的身上。于是他写了一张告示张贴在城门口,大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只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
果然,姜子盾看后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自然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范蠡卖马”可以算是商业模式之“战略联盟模式”的另类演绎吧。
“时断”与“智断”
范蠡对货物交换过程中如何赢利、积累财富看得十分透彻。他主张经商要“时断”和“智断”相结合,把握好“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货物通过交换增值,商人在交换过程中赚取应得的利润。做生意应使“财币欲其行如流水”,意为像流水一样地周转流通。他的积财方法非常实在,但又富有很深的经商哲理与学问。
相传,范蠡有一次到卢氏经商,来到一个集镇上,集镇旁边有一个大湖,镇上很是热闹,有各种各样的店铺,人们熙熙攘攘,连大树底下也摆满了杂货小摊,有皮毛肉类和各种山货。
向人一打听才知道这儿就是昔日洪水横流时,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卢邑,那时禹王带领民工在山的东北角处劈山开石,疏通河道,使洛水东流后水位下降,留下一片几十里的大湖,人们才在湖边镇上安居乐业。
范蠡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范蠡觉得做生意的好机会来了。
于是,范蠡就在当地开了个杂货铺,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他收购的山货价格很高,一传十,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还不满一个月,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
见货越来越多,范蠡就找人把每种货物都进行挑拣分类,把上等货另放。按各地商贾的需求,先把各类上等货用牲口驮运出山,送往各要货的地方出售,得款后,他再到市上购回食盐、葛麻布衣和各类日用杂货等。
这些购回来的货物很快地就卖完了,他把往返一来回的利润一盘算,赚了很多钱。就这样,远近的商贩们闻风而至,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商贩们送来从山区购回的大宗山货,按一般收购价再加价,提高了他们供货的积极性,走时又让他们带些食盐,让他们到山区以盐换货。后来,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生意,这个地方的人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
(本报记者 黄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