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2010-01-11
文/鬼狼
女儿11点还不愿休息,闹着要出去“走”,待她终于愿意躺她妈妈身边,我已经没有睡意,于是翻开贝达的《平常禅》,在周末的深夜把它读完。
在我读过的关于修持的书中,这本《平常禅》是写得最“简单”的一本,也是最不像大师布讲的一本,没有太多的术语,连作者自己也说自己是“反哲学”的,你甚至可以从书中看到贝达自己的修持也并不“圆满”;跟胡因梦译的其他几本灵修书相比,这本书也没有提到神秘体验。但正因为它简单到如此,我反倒觉得容易看进去:它实在很贴近我们作为“常人”的生活,书中所叙述的体验,也离我们平常人的体验很近,让你觉得是可触摸的。
我是个相信逻辑和现实体验的人,而且自始至终接受的是唯物主义的教育,唯物主义不一定对,但没办法,我已经接受它,让我再接受别的观念很难。所以那些讲神秘体验、讲长青哲学的书,总让我有一点作者在故弄玄虚的担忧。不过在这本书里,我终于明白了修持到底是怎么回事。
修持者认为,我们活在一个由自己建构的许多概念(“私我”)组成的世界(“替代的人生”)里,我们被假定为需要保障、需要安全、需要慰藉(“执念”,或“信念”),当现实的状况与这些假设相冲突时,我们便产生了痛苦、恐惧、愤怒、苦恼。修行者认为,替代的人生使我们跟真实的自我(“自性”)离得越来越远,并使人生受限,它是一种虚幻,修持的目的,是使人辨识出真实的自我,一旦感知到真实的自我,就能够摆脱替代的人生中那些虚幻,从而使人生变得开放,不再受到那些被假定出来的信念的束缚,并将人生中负面的东西视作通往真实自我的道路。修行者认为,只有你的肉体和你的感觉是真实客观的,因而通向真实自我的唯一途径,就是去感知你在各种情境下身体的感觉,不再去抗拒那些情绪,而只是去感觉它、看着它(“体证”、“观照”),便会逐渐明白是那些虚幻的假定导致了它们的出现,并与它们和谐相处。所以,修行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安住在当下。
可能在概念上并不准确,但这就是我现在发展出来的对修行的认识。当我觉得自己对修持已经有一个虽然不一定正确但却完整的认识时,我内心是喜悦的。
在此之前,我对修持,尤其是灵修有一种不安,假如现实的人生是我们建构出来的虚幻,那么,那些依靠神秘体验得到的欣喜和清明,又怎么能证明它们不是另外一种虚幻呢?在这些修持者获得“解脱”的时候,怎么证明他们不是只是陷入了一种自我麻醉当中呢?此外,过分地强调自我修持,会不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而从消解人生中负面因素的角度来看待修持,就不再有这个问题。我们依然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依然面对许多问题,我们依然可以追求我们要追求的东西,只是,我们可以不再为人生中出现的问题而苦恼。我们的人生可以是开放的,既接纳现世的价值观和喜悦,但也不排斥厄运和痛苦,它们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我们接近真实自我的路途。
修持当然不止是针对人生的负面因素,它还提倡关爱和慈悲,但我想这是对人生的认识通达后的自然反应吧。
我也知道,这可能只是对修持比较低层次的认识。按照《恩宠与勇气》的基调,修持的目的是从“私我”通向“大我”,通向自己内心的“神”(注意这里的神并非“上帝”)。这可能是对修持更高层次的认识,但我想那离我还太远。
能够有上面这些认识,我就已经很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