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收益率45.9%,同期道琼斯指数上涨22.2%。连续多年的优秀业绩确实值得骄傲。在信中,巴菲特把基金们的表现拉出来做了对比,即便是表现优秀的基金,巴菲特掌管的合伙企业也要远高于它们。而那些优秀的基金表现仅与指数相当。
在1961年信中,巴菲特提出了一个业绩评判标准:以道琼斯指数为比较基准,对比时间最最起码需要三年,而一个合适的时间是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即经过一轮完整的牛熊周期,指数再回到原点。在我们A股市场,大家常说的经过十年,上证指数还在3000点,这就可以算一个完整的周期。在A股市场,其实还是有相当一批人战胜了指数的。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分成三部分:一是低估的股票;二是套利;三是控制类。
低估股票类,持有量最大的5~6只分别投入总资产5~10%的资金,其它持有量较小的10~15只占更小比例的资金。从这里可以看出,巴菲特最初基本上就是按照老师格雷厄姆的策略来进行的投资。
套利类,这部分巴菲特认为比较安全,可以使用借贷资金。巴菲特认为可以接受的借贷上限是净资产的25%,这与我们俗语中说的“十个茶壶八个盖,就看会盖不会盖。”相当。看来不同的文化环境,经商借贷杠杆率都是相近的,或许这样的杠杆率是最合适的。
控制类,低估类若一直低估,是有可能转换成控制类的。一直低估就一直买,最后就成了大股东。
在1961年的信中,提到了Dempster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就是五年前就开始买入,一直低估一直买。到1961年,取得控制权。
巴菲特认为自己的这种组合是相当保守的,但这种保守和别人通常认为的保守不一样。由此给了一个很有哲理性的总结:
仅仅因为很多人在一段时间内与你的看法相同,或者因为某些重要人物赞同你的观点,并不意味着你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如果你的假设是正确的,你掌握的事实是正确的,你的推论是正确的,那么经过许多次的交易后,你将最终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