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防止经济衰退的办法主要就是拉动投资、内需、出口这三驾马车。其中,扩大内需和增加出口就是促进消费,没错。至于投资,确实能解决一些就业问题,扩大一些消费需求,但在同时它也加大了产出,又往社会推出一些新价值,而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剥削劳动者,实现不劳而获目的的机器,它会造成进一步的价值分配不公,扩大贫富差距,加剧供需矛盾,不利于经济协调平衡。政府的投资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生产型投资,即正常的投资行为;另一种是消费性投资,比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这种投资的实质是消费,公共消费,即我前面说的散财消费。政府把从纳税人那儿收集来的钱财补贴给贫困地区、消费能力不足的地区,这种消费确实可以缓解供需矛盾,但同时会造成社会不公平,一方面是强制纳税人做慈善事业,把自己创造的部分价值通过政府分给穷人;另一方面会鼓励懒人,助长他们不愿劳动,专门等着吃政府救济的懒惰心理。懒人、流氓无产者、地痞无赖剥削富人也不公平。所以,三驾马车中,投资这一办法值得商榷,而增加内需和外需(出口)又成为空中楼阁,因为富人消费不了,穷人消费不起,如何具体扩大内需和外需呢?政府现在的经济职能好像就是陪富人玩钞票的数字游戏,富人在那儿搞数字博弈,政府再努力找平,政府的措施不是考虑经济结构的内在合理、公平、协调性,只在客观经济总量上搞数字平衡,拆东墙,补西墙,其结果是,经济危机始终周期性复发,政府只能被动应付,当消防员,表面上看把经济危机扛过去了,实质上,经济失调的隐患并未排除。总之,经济不是简单的数量规定,更有质的规定性,更有内在结构,是个系统,想通过玩数字游戏就把经济摆平,只能是黄粱一梦。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本质上讲,并不复杂,就是生产出些什么东西,按时把它们消费掉,按时把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所以,关键还是要努力工作,采取具体措施,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只在那儿玩数字游戏没有用。
公平和效率没有仇,公平和经济平衡倒确实有些仇。这主要是因为人创造价值的能力有差异,而人的生理需求又有限。我曾经说过要促进人的素质均一化,但客观上说,人的能力不可能绝对平均,就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大家都成为了发明家,还有发明复杂产品和发明简单产品的差异呢?更何况,那些探索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根本就不创造价值;经济有两方面的平衡,一方面是各部门、各行业间的比例平衡,这个平衡与公平的矛盾不大,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增加劳动力数量即可,就是说劳动力的配置调整可以克服不同行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有人会说,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收入低,谁愿意去啊,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容易,一是劳动生产率低是相对的,不会低到让大家都吃不饱,穿不暖。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劳动生产率都在不断提高,只不过有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相对较慢;二是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人的素质提高,大众已逐步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不以占有财富的数量为衡量标准,而以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为衡量标准,投身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更容易显示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供需之间的平衡,这个平衡与公平的矛盾非常突出,因为贡献大的人从生理上讲,消费不了自己创造的价值,按劳消费无法实现,生产出来消费不了,经济循环必然受阻。怎么办?如何才能既保证供需平衡,又维护公平、正义?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强迫富人消费,不但强迫富人消费,而且政府要强迫富人购买政府指定的产品(主要是市场上相对过剩的产品),富人购买下来后,用不了,宁可让它们在那儿烂掉,破败掉,也不能转手倒卖,再把产品变成货币。唯一一个允许的出路,是遵循自愿不公平原则,即:富人做慈善,把买回来的商品免费分给暂时遭遇挫折或自然灾害的贫苦人(但绝不帮助懒汉),让他们消费(也不能倒卖)。要么干脆把钱散给购买能力底下,需要钱的劳动者,或者把钱捐给政府,由政府调配。政府调配的原则有三:一是缓解供需矛盾;二是优先帮助满足社会基本需求,必然性需求,然后再考虑满足或然性需求;三是帮助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人,不帮助懒汉和恶人。整个社会都习惯于积累财富(个人和政府)而不积极消费,供大于求,使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所以,救企业不如救市,救消费,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汽车销量下滑、业绩惨淡,请求国会出资救助,如果它不能扩大市场销售额,市场没有消费能力,再给它注资又有什么用呢?政府关键要采取具体措施刺激消费,催促富人消费大众商品,政府自己也要打开国库,把纳税人交的钱还给纳税人,让他们消费,为他们干些公益事业。政府就算替纳税人存钱,也不对,有一定储备即可,多余的财政收入还是要消费。积累财富不消费会阻碍经济发展;赊账消费、超前消费,同样对经济发展有害。超前消费,企业资金无法正常周转,大众购买力下降(还贷要支付利息,减弱民众消费能力),需求下降,到一定程度,也会引发经济问题。说来说去,经济是个系统,内部有各种铁定的客观规律,不是人为所欲为的舞台,在经济上玩人定规则的游戏,还想让经济保持平衡,世界上好像从来没有这样的美事。别人的需求决定你的生产,你的生产决定你的需求,你的需求又决定了别人的生产,环环相扣,哪环脱节都会对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一个人能富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所在行业生产的产品的单件价值量,产品寿命,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及社会需求量(件数),其中,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需求量决定了该行业的从业人数和生产规模。一种产品,单件价值量和产品寿命相对稳定,但不是绝对不会变,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工艺技术的改进,产品的功能会优化,价值会降低,或者寿命会延长,而劳动生产率肯定会随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只是提高得快慢和提高得多少。社会需求量,客观上说,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产品寿命,但受主观干扰,社会需求量伸缩性很大,或然性需求,可有可无,主要根据自己的购买力和喜欢程度,即便是必然性需求,也有档次之分,别墅、公寓、平房,都是对“住”的满足。此外,必然需求与或然需求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吃饱了,食物就成为或然需求);更为主观的是,人可以人为压缩产品寿命而改变社会需求量,如:手机半年就可以换一部,一件衣服穿一周就可以扔掉换新的。生产跟着需求走,需求变动巨大,造成生产也很不确定,很被动。况且,科技的创新发展,会导致各行业各部门此消彼长,不断重组、整合,人员的被动(随产业重组而变换岗位)和主动流动都增加了经济的变数,想要平衡就很难,我在这里提出一个极端理想的模型,通过对它的分析,大家便可以洞察经济有多么复杂了。假设一个小镇,完全与世隔绝,所有基本需求,也只有基本需求全部自行解决。镇上共有一万人,这一万人中,每个人的需求种类和需求价值量都完全相同,例如:每个人一年的需求价值量都是A元,这A元中包括一套二居室住房、一套家俱、一套餐具、一辆自行车、十套衣服,以及其他日常用品若干,每个人都需要同样的这些产品,均出自同一厂家,没有高中低档次之分,那么全镇人一年就要创造出10000A元的产值,一套住房的价值是B1元、一套家俱的价值为B2元、一套餐具的价值为B3元、一辆自行车的价值为B4元、十套衣服的价值为B5元,其他用品的价值分别为B6、B7…….Bn元,也就是说:
B1+B2B+B3+……..+Bn=A
 一万个人,每个人都需要有工作(不包括行政、环保回收等职业,只有纯生产型的职业),每个人都要在一年内创造出A 元的价值,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根据这一需求,以房地产为例,一套房屋的价值为B1元,10000B1/A就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人数,以此类推可知:
10000B1/A+10000B2/A+……..+ 10000Bn/A=10000
这只是纯数字计算,数字值。实际上,有可能某件产品的10000Bn<A,即不够一个人来生产,这是不现实的,一个企业内,由于分工不同,创造的价值大小肯定有差异,不可能每个人创造的价值正好都是A元,10000Bn/A是每个行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事实上,各个行业所需劳动力数量还与劳动生产率有关,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劳动力越少,不见得正好是10000Bn/A的人数;价值量大的产品,像房屋、家俱,不可能一年造出10000套,而这些产品一旦造好,寿命又很长,所以,还需要考虑产品更新、代谢速度,来调配劳动力。上述模式只是个非常理想的模式,尚且有那么些因素会影响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现实经济中,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如:技术革新导致产品的单价、寿命、劳动生产率的改变,新产品的参入,人员流动、生老病死的代谢,社会需要养活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安全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不同人的需术、偏好不同,人为更新产品速度不同,等等,如此多的因素干扰经济运行,要想找到一个平衡点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只能保证经济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波动,不至于偏差太大,导致灾难性结果(如金融动荡,经济危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