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4515 21
2010-07-27
全世界没有搞清楚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宏观经济规律!!!

解读经济(危机)问题

作者:阎长寿

目录

1、概述
2、对经济(危机)问题的认识
2.1经济危机爆发时的微观观察
2.2市场货币的单向流出
2.3资本的积累及经济(危机)问题的全面描述
2.4管理问题对经济(危机)问题造成的促进作用
3、劳动成果的分配原则

3.1资本的价值
3.2劳动成果的按劳分配原则
3.3劳动价值的计算依据
4、经济(危机)问题的解决办法
4.1解决生产、分配与消费的不对称问题
4.2其它一些相关问题的认识
4.3解决对市场经济的依赖问题
5、经济学的定义

正文

1、概述
经济危机就是由一定的经济问题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后各种问题全面集中爆发的表现。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在爆发前必定有很多经济问题的积累。导致经济危机最终爆发的经济问题就是一个本质规律,多个间接影响:一个本质规律就是,资本的无限积累与储蓄的无限增加引起的市场货币单向流出(而非市场内循环流动);多个间接影响就在于生产、分配与消费的不对称。
我们还是先简单回顾一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观点吧。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原因中最首要、最重要的问题,早在150年前马克思就已经认识的足够清楚了,只是由于讲得不是很透彻,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和进一步认识,只是跟着马克思的思路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阶级剥削的问题上。加上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设想没有任何实践经验,马克思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给出一个非常详细的解答。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观点可参见人民日报2009年7月15日发布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于劳动者有效需求的过剩。导致危机的最深刻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企业一方面不断增加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尽可能压低工人的工资。这样就形成了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普通劳动者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需求增长经常赶不上生产增长,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再生产的正常条件遭到破坏,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到强制性解决,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得到暂时恢复,为新的增长奠定基础,直到下次危机爆发。”
以上观点对于改革调整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来看讲得不是很透彻,但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讲到了。而且我认为,马克思的观点是要建立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完全放弃资本主义,他认为这样就可以完全避免经济危机,而并没有太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从我们今天的发展来看,建立共产主义国家制度是非常正确的,但在一定发展阶段和一定的经济领域我们还需要资本主义管理方式为经济发展服务,还需要“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打工。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得不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管理模式下的经济(危机)问题的本质,以及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的完整办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27 14:58:01
那应对危机的时候就没有社会性质的区别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7 15:07:35
没听懂上面那位具体想说明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7 15:08:55
2、对经济(危机)问题的认识
2.1经济危机爆发时的微观观察
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信息的蔽塞,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生产出的产品大量增加,渐渐超出市场需求量(我们这里暂时有意的先抛开宏观的本质规律认识),产品滞销或销售不出去立即引起一连串的经济反应。这首先从某个或某几个行业开始发生。因为过多生产的产品滞销或销售不出,职工收入无法保证或减少,或直接的企业裁员,生产也无法继续正常进行。职工收入减少,引起消费减少,自然影响到其它行业的产品销售及生产;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自然引起原材料供应行业、产业或其它相关行业、产业的产品销售及生产。整个经济市场形成连锁反应,如此恶性循环。最有爆发性的是,整个社会因感到经济的不安全感而出现消费谨慎,减少非基本生活的消费,同时也出现投资谨慎,整个经济系统形成的恶性循环全面、急剧爆发。
大家把这个现象理解为信仰危机。就算是这样,那也是信仰所指向的对象出现了问题,而不是信仰者有问题。即使这个时候没有出现消费谨慎和投资谨慎(假使人们都麻木的,没有这个意识),在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经济危机同样会在今后的一天爆发(而且后果更加严重)。
经济危机爆发时,表面上看是大家手里都没有钱买东西,都等着卖了自己的产品手里有钱了再买对方的东西(从行业群体角度讲)。那说明是货币量少了,政府应该补充发行货币。凯恩斯理论就是这样做的,结果造成了通货膨胀,这是没有看清楚根本问题的结果(这种货币的缺少能够用货币增加发行来弥补吗?那可是一个无底“洞”,更重要的是其“洞”内货币随时会倒流出来制造经济市场的灾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8 14:07:51
2.2市场货币的单向流出

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其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理论为生产过剩,凯恩斯理论为需求不足,实则基本上都是一个道理,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经济思维与观点,同时在实践指导方面又是两个不同的问题。马克思在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上找答案,凯恩斯从消费再被迫到分配(含交换)上找答案。自然是马克思更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虽然马克思还是凯恩斯的“前辈”),或者是因为凯恩斯有心或无心的资本主义阶级立场的唯心思想。实际在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同时存在的。
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出的产品超出需求,这很正常,这个问题后面再谈(减少劳动时间,即减少劳动生产的问题)。需求不足有两个方面:首先,企业每一阶段的利润都不会全部进行分配,是要留一部分继续积累的,这是资本主义投资的本性。可消费货币自然是永远少于生产出的商品(这一点在马克思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时已谈到)。或者说市场上每发生一次买卖交易,都会有一部分货币转换为资本而流出市场(指消费性交易市场)。如此循环,市场货币会越来越少,资本货币会越来越多。或者说生产能力成增长趋势(受消费以外的资本积累、技术改进、管理完善等因素影响),消费能力成下降趋势。其次,大家的收入也往往不会全部拿来消费的,有条件时都要进行尽可能的储蓄积累(不针对合理储蓄积累。不合理储蓄往往还转向资本市场,如目前对商品市场影响比较大的房地产领域)。对于后者,美国提倡的超前消费与低储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缓解了矛盾,但经济危机还是没能避免。
只要资本积累和储蓄在持续增加(有无限增加的趋势),货币就在单向流出,市场货币就在减少(这种减少是不能靠政府发行货币来弥补的,因为超出了政府的可控制、可稳定能力范围),经济问题就存在着,经济危机就会有爆发的一天。如果过多发行货币,不是造就通货膨胀,也是造就过多货币泛滥而扰乱经济市场。
资本的积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那么为什么在某些时候它又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经济又发展的很好呢(这也是遮挡我们视野的关键所在)?因为在生产力正常发展的过程中,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靠货币发行来弥补了,即政府系统人员先消费或政府采购或政府投资来弥补的。这个过程本来就需要增加市场货币,本来就需要积累资本,资本积累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当然不会出问题。这个时候的政府(含系统机构及人员)更像一个市场参与者,而非管理者。而这个过程不是无限发展的,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资本积累已经完成(其实也并非完全完成,只是此时的再积累不能很好用于实处,这个问题后面再谈),政府就可以靠税收财政来维持政府系统的开支,不合理的、过度的发行货币必然会出问题。
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会给生产力造成巨大的强制性破坏,同时也解决了过剩产品,然后整个社会又可以进行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的根本所在(这一点也是马克思早已谈及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定措施来缓解这个矛盾,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经济危机是无法解决的。如果其措施不得当,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畸形措施,往往还可能埋下更大的隐患,这又是大、小经济危机的大、小周期的问题。不过有些措施还是积极的,如各种被迫性的分配调整(但积累还是在进行),这是对经济发展有利的。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后能振作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没有认识到经济危机的根本本质。分配问题解决一部分以后,资本积累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生产能力的发展依靠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的巨大代价来进行的,而经济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却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和部分 “不幸运”的小企业。
如果人们保持一定适当合理水平的储蓄(市场容量及抵抗不稳定因素的能力决定),是可取的,而且是积极的。到了一定程度后要稳定下来不会对市场产生破坏性影响,若达到了无限增加的趋势就会出现问题。这个问题跟资本积累对经济危机的促进是一样效果(特别是转向资本市场以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8 17:03:31
这么罗嗦的理论还是没有把问题实质说清楚,社会制度恐怕才是关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