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经济史上,1929年到1933年是一段非同寻常的岁月。在这4年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0%,投资减少了80%,1500万人失业。1929—1933的大萧条,也是世界现代经济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此后,许多经济学家都对这次大衰退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衰退:1929—1933》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本书曾经是《美国货币史》一书中的一章。1963年,《美国货币史》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史论著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这部货币史专著已经对经济学家有关货币性质、货币制度、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经济学领域中引用率最高的经典性文献之一。因此,《大衰退:1929—1933》是最早用史实来深入探讨复杂经济体系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著作。书中再现了那场“大衰退”中的混乱、动荡的局面,阐述了金融危机的根源不仅在于人类的贪婪和恐惧,还在于国家货币机制的缺陷。
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分别是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和经济史学家。作为上个世纪卓越的宏观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经济学及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斗士、现代央行理论的奠基者。弗里德曼论证存在自然失业率,自由竞争市场最终会自我调整至均衡,而任何政府人为的干预都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市场机制并引起经济动荡;他批驳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认为财政政策会人为提高有效利率,产生“挤出效应”并消减自身的效果;他提出了货币经济理论,认为通胀只是一种货币供应行为,政府唯一应该做的,仅仅是保证货币供应的稳定性,任由市场经济自我修正发展。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