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国家总理温家宝的答记者问中,其中一句话我印象十分深刻。他深情地说:我这几年来最感觉遗憾的事情是没有把人民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做的更加好。作为一个大国总理,其爱民之心溢于言表。
而一个小小的教育部发言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说什么教育是高消费,没有钱就不要过来。我怎么想起一句话,“高校大门向前开,..........”不仅仅如此,如果我们探究他说这个话背后的的含义,那么我们会发现更加可怕的潜在事实:他作为一个发言人,只不过是个“发言人”而已,而不敢由着自己的见识乱弹琴。他其实是有些人的观点和意见的反映,他只不过是代人说话而已。那么,这不是很可怕的么?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我们的温总理恐怕先要想想朱熔基总理的做法了,因为只有如此,才会先破除教育改革的前进的困难和阻力,也才可以顺利进行下去。有没有有行动倒是在其次,但是没有这样的决心恐怕是做不成事的。
我们不要拿国外的比,毕竟中国有中国的实情。我们人多而资源相对就少,也不是那么发达有钱。使用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的教育福利制度恐怕不可能。再说人家也是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才成为这个样子的,我们伟大的政府也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要走自己的适合的道路,找到合适中国的发展道路。究竟怎么走是很困难,没有人可以给我们指导。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从邓小平同志那里获取经验呢?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博弈论中的去劣的方法,把那些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不好的政策方法去掉,把“人民不高兴,人民不答应”“无利于人民”的做法先来剔除了,我们来一步一步逼近真理。我们是羡慕别人的制度,我们也想有那样的合理的制度。但是也要看到,别人的获得不是没有劳动的,不是没有付出的。我们不要求现在就可以做到什么,我们只要求我们确确实实是在做!
毛主席早就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建议有的人可以多到下面走走看看,多有几个穷亲戚,多体味体味那种无奈,我想就知道自己该如何说话,如何做事了!!!
孔子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我们为了提高效率,可以稍允许不均。因为效率和公平是个权衡,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我们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在已经有了效率的情况下,是不是不该把公平考虑一下呢?毕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啊。
我们所处的时代,所处的中国让我们感到很幸运,但是我们也面临强大的外在压力。我们只有加快发展才不至于落后甚至挨打。而发展最终是归结为人民个体的发展,要给国民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这样,国民才会发展,国家才会富强。
所以,善待你的国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