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1.初始与高端元素形态的演化过程
2019.12.9
任何化学元素都不是凭空形成的,需要物质和环境条件。电火花展示了电子向光子的转化,燃烧现象揭示了原子与光子的联系。深入分析核外电子现象和正反物质形态,我们可以发现初始光子可能存在偏电荷的奇正组合:两个正电子与一个负电子组成偏正电荷光子;两个负电子与一个正电子组成偏负电荷光子。它们分别获得核外电子就转化为电中性的正反光子,相互纠缠就转化为电中性的巨光子。一个正反光子与305个巨光子组成正反质子,306个巨光子组成中子。中子依附质子形成,离开质子15分钟左右就会裂变为质子或光子。
分析《元素周期表》和宇宙射线的成分,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周期元素可能是太空元素,唯一可能在太空环境形成的元素。其五种形态也是质子与中子结合的基本形态,一个质子最多与两个中子结合,一个中子最多与两个质子结合,这是一种极值现象。太空环境的光子密度一般为2.74k(温标显示光子密度),“氦4”的存在说明“氘”原子自发的倾向“氦4”组合,而不是极高光子密度才能产生“氘”原子向“氦4”原子的聚变反应。
由于每个质子结构中只有一个正反光子,只有正反光子拥有核外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构型也就反映了核内质子与质子、中子对的分布。不必深入原子内部,我们就可以通过原子形成规律分析元素结构。
既然所有元素都由质子和质子、中子对组成,质子和质子、中子对的存在就成为高端元素产生的必要条件,说明第一周期元素不仅可以在太空环境形成,也可以在任何重力条件形成。
据说在地球表面氢气的燃点只有摄氏570度,地心的温度显然不止摄氏570度,说明不同重力条件核裂变的临界温度并不相同。
第二周期元素是在第一周期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成为以后周期元素形成的必经阶段。分析已知元素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前五周期元素可以依次形成。第六周期开始,由于出现了中间32个质子、中子对的结构,初始元素与前一周期末端元素之间的结构不再衔接。主要是层次发生了变化:第五周期末端元素是五层结构的“钯核”元素,第六周期初始元素是四层结构的“镍核”元素,此后周期元素由于中间结构的变化都会出现类似改变。据此,我认为前五周期元素可能形成星球内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对偶层次,第一对偶层次。以后各周期元素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对偶层次。对偶层次的概念源于星系结构的分析:初始层次对偶主星某一对偶层次形成,以后各层次分别对偶形成子系统星球。如地球第一对偶层次由大气层、地壳、软流层、上下地幔组成,对偶太阳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形成。地核对偶形成月球,产生第二磁场。太阳第一对偶层次对偶银核某一层次的一部分形成,组成共同磁场,其他层次对偶形成八大行星和两个小行星带。
分析《元素周期表》,除了前两个周期以外的所有周期元素都有s和ds两个过渡区间,各有两个物理化学属性特别的元素。全部拥有类似的熔点变化曲线。耐高温元素集中在d区,p区0族元素全部是气体元素。
分析元素结构的相对衔接性和层次跳跃性、及熔点变化曲线,不同元素和不同周期元素必定形成于不尽相同的环境:第一周期元素是初始元素,可以形成于任何自然环境;第二周期元素是大气层元素,主要形成于星球表面;第三周期元素是地壳和软流层元素,第四、第五周期元素是上下地幔元素,第六、第七周期元素是地核元素,形成于相应环境。依据元素和星球形成规律,我们可以基本确定太阳可能拥有十一个对偶层次、十五周期化学元素;太阳系巨行星全部拥有七个对偶层次,十一周期化学元素,气体星球的说法是错误的。
由于元素由光子聚变形成,光子向原子的聚变反应必定是吸热反应,带来低温和寒潮;原子的核裂变必定是放热反应,产生高温。聚变需要多少光子,裂变才能释放多少光子,不会无中生有。不彻底的裂变和聚变除外。
光子密度和重力环境可能是原子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不同元素形成的主要原因。未必所有元素都需要高温环境才能形成,连续核聚变可能产生非常低的环境温度,这也是星球内部层次现象的原因之一。
光子的偏电荷现象必然带来原子、分子和星球的偏电荷现象,才能对偶形成正反物质星球和星系。黑洞对偶类星体,单核星系对偶“双子星系”可能是客观规律。
分析《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结构表》,我们可以看到初始元素向高端元素的演化过程、演化规律,为人工合成元素、发现新元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