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e版主这么迅速的回复可见对制度版的投入程度啊。
我用的萨氏的定义:主要从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这两点来判断公共产品,完全满足的如国防,有线电视信号部分满足,是准公共产品,但由于可以有效排它,可以成功收费从而可以私营,绝大部分可以有效收费的准公共产品都 适宜于私营,且政府不资助。
当然公共产品不一定要政府提供(这跟政府也可以提供私人产品一样),但这一公共产品如果不能有效收费,则必须政府资助,否则会供给不足从而导致无效率。
几乎所有的教育服务都可以有效率的收费从而补偿成本有余,但义务教育之所以由政府来提供,首先是因为政府有余力而不是因为前面9年的教育是公共产品(要不然怎么会以前有私孰现在也还有私立学校,且私立的往往意味着更好的质量),随着政府越来越富,义务教育年限也由6年变为9年甚至于12年。国家富了对全民的素质要求相应高了,所以国家自己来为这一更高要求买单,并非基础教育本身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
nie版主思维敏锐,教育的确承载了许多的其它功能:如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等。这个会令问题复杂化。
然而有意思的是,我看到教育部在两会期间的发言人说“人穷就不要受高等教育”被网民大骂的消息。官方发言人倒不关心宣传问题了,百姓着急肯定不是为了意识形态无处宣传。这个当然主要是跟以前读大学不用花什么钱有关,但是教育产业化的观点也被批了,官方不敢再提以前常提的“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是与高校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密切相关。(这个身在高校中的每个人都应该看到,高校类似于标准的企业,圈地,办班,不遗余力搞钱)。如果政府有意令高校承担宣传和道德功能,我不得不遗憾的说由于委托代理失效而失败了,从这个角度而言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产品而要政府出资是不必了。
为什么呼声一片要政府为穷人上不起高校负责?
我认为道理在于某些专业学生的人力资本有公共产品特性!而高校改革又不彻底,拿着政府的钱某着自己的事,政府钱花错了地方,没有买到自己想要的公共产品。高校干脆企业化经营(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均可),作为企业出售高等教育服务,学生用钱及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聪明才智和勤奋购买教育服务。在竞争状态下,我相信高校一定不会唯金钱是图,一定会想方设法吸引聪明的学生到自己学校免费甚至倒贴读书(提供奖学金了)。另一方面,政府针对专业对学生进行资助(购买具有公共产品我的人力资本),又或者,政府把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那些个专业的工作岗位的工资提到足够高的程度,也有人会选择学这些专业。
如果一个人又穷又不够聪明又不愿意以勤补拙,就不用考虑受高等教育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7 11:44:2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