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突出症结
影响和制约我国商学和现代经济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主要是以下三大亟待破除的突出症结:
症结1: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学科封闭发展脱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商学和经济学教育发展曾出现一个断层,传统财经教育的培养重点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经类国民经济从业人员。改革开放直至近年,大多高校的经管学院的主体学科基本上是以工程背景发展出来的管理学科,大致对应为国外大学工程学院中的工业工程管理学科(management in industry engineering),而国内经管学院的早期教师也基本上是由工科背景的教师转行过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商学和现代经济学教育,则是最近十来年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
尽管如此,现代商务管理教育理念依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良好办学理念及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仅仅是中低层次的经济、金融和其他商学人才,普遍缺乏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能力,最后真正成为高端人才的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改革开放和驾驭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症结2: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基金学部划分缺失。这与我国现有的学科分类体系和科研资助序列有很大的关联。尤其是现代经济学作为商学的根源和重要理论基础,基本被划入到人文社会科学及其科研资助体系,一直得不到充分重视(目前,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总额还不及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总额的10%,现代经济学课题的立项数再多,也是僧多粥少)。实际上,现代经济学是非常注重引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经济、行为和现象,强调从假设到推理再到结论的内在逻辑,强调用数学和数理模型作为基本逻辑分析工具,强调以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证性和自然科学性,与其他具有很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人文社会科学有很大不同。这也许是经济学和商学能够在改革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其作用得到各界公认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国现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体系及其科研资助序列是25年前(1986年)设立的,尽管当时添加了管理科学部,但如前所述,它并没有涵盖真正意义上的商科的全部内容,尽管有工商管理类的资助范围,但是由于评审和评议专家中国际同行的比例过低,使得评价体系迥异,大多商学和现代经济学学科方面的海外归国人员很难拿到资助。即便如此,以面上项目为例,无论立项数还是资助金额,管理科学部在所有七个科学部中都居于末位,占比均不到5%。这与商学和经济学的人才培养规模极不相称。并且,作为商学重要基础的现代经济学却被划入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学科分类体系及其科研资助序列,即使有一些课题能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体科研投入还是严重不足。这样的学部设置已经不能反映国内商学和现代经济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学科高速变化趋势,落伍于时代的发展需要,亟待做出适应性调整。
症结3:整体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设置落后。尽管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几乎遍布国内每一所高等院校,但与之配套的教师队伍的建立和成长并没有很好地跟上来,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研究方法落后、交流创新不足等问题。即使是国内顶尖大学的教师队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比任何其他自然科学大得多。
这当然与我国商学和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发展才短短十多年时间,真正接受过正规现代经济学和商学教育的师资储备不足有关。缺乏一支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站得住脚的优秀教师队伍,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及前沿性自然也难以得到保证,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都不足以支撑开设与国际接轨的商学和现代经济学前沿、高级课程,这严重地阻碍了商学和经济学的教育、研究与应用。没有优秀的一流人才走上基层教学岗位,培养商学和经济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只能是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