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o old,以今天的研究生水平,这些题目已经意义不大了。我给出几个简单的答案,不一定准确。
1、边际生产力不同。2、降低交易费用,间接创造财富。3、取决于对价值的定义,如果价值由边际效用决定,则答案是肯定的。4、汇率在严格假设下是货币的价格,早已为人所证明。5、错在难以解决信息和激励问题,市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6、有选择、交易、竞争,就有价格,只是形式不同而已。7、利润取决于市场竞争,世界上现在恐怕没有政府部门会对利润率进行限制的,不知茅老说的是哪时代的政策。
答毕。元旦快乐!
以下是引用nie在2004-12-31 19:50:31的发言:too old,以今天的研究生水平,这些题目已经意义不大了。我给出几个简单的答案,不一定准确。
1、边际生产力不同。2、降低交易费用,间接创造财富。3、取决于对价值的定义,如果价值由边际效用决定,则答案是肯定的。4、汇率在严格假设下是货币的价格,早已为人所证明。5、错在难以解决信息和激励问题,市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6、有选择、交易、竞争,就有价格,只是形式不同而已。7、利润取决于市场竞争,世界上现在恐怕没有政府部门会对利润率进行限制的,不知茅老说的是哪时代的政策。
答毕。元旦快乐!
(转)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他们的《经济学》中写道: “水的效用在整体上并不决定它的价格或需求。只有最后一杯水的边际效用才决定它的价格。” “因为人们可以自由决定买不买这最后一杯水。如果水的价格高于它最后一杯水的边际效用,那未,最后一杯水便卖不掉。因此,水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到它正好完全等于最后一杯水的有用性质时为止。” 我们说,如果市场完全是由消费者(需求方)独自主宰的话,这个分析可能是正确的。问题是,商品交换是关系到占有者和消费者双方利益的事情,它不可能完全由消费者说了算。你说消费者“可以自由决定买不买这最后一杯水”,而相对地,占有者也一样“可以自由决定卖不卖这最后一杯水” 。实际是他也并非一定要卖出这最后一杯水。看看下面这段文字即会明白这一点。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假定第一杯水的边际效用为100个效用单位,最后一杯水为1个效用单位。相应地,从第一杯水开始,每增加一杯水,水的边际效用即以1个效用单位递减。同时假定每1个效用单位的价值(价格)为1元的货币(人民币或美元等)。这样,如果按照萨缪尔森等人的说法,水的交换是以最后那一杯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价值(价格)来进行,则第一杯到最后一杯,假定为100杯,全部卖完后,占有者(卖者)的总收入为“100杯×1元/杯”=100元(货币)。那么,如果占有者宁愿不卖最后一半量的水,即只卖50杯水,这样他就可以按第50杯水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价值(价格)出售它的前50杯水(因为现在第50杯水为最后一杯)。第50杯水的边际效用是51个效用单位,对应的价值即是51元/杯。现在占有者的销售收入是50杯×51元/杯=2,550元。这时占有者的收入已远远超出卖完最后一杯水(即第100杯水)后的收入,那么,他还有必要去卖掉那最后的第100杯水或后面的50杯水吗?他管你消费者是否还很需要这些最后还未卖出去的水,是否还极度干渴!甚至他卖出最先10杯水的收入(10×91元/杯=910元),已大大超过100杯水都卖完后的收入;而只卖出第一杯水的收入(1杯×100元/杯=100元),也已抵上卖完100杯水的收入。
个人感觉,这七个经济学的“普通问题”,要是“难不倒不少(经济学专业的)北大师生”,反而奇怪了。
“考一考非经济专业而学过一般政治经济学的学生”,是这七个问题的目的。其实,无论是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思考过程都胜于答案。关键不在于是否给出答案,而在于是否给出经济学的思考逻辑。这七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启示人们培养经济学思维——以经济学提出的概念体系理解所谓经济现象。
如果回答者在概念上就与茅老不一样,即使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恐怕这些答案也与茅老预想的不一致。
茅老旨在用这七个问题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发难。
按茅老的意旨,回答它们应该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而不能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
如果采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思考的,但不会有统一的公认的答案(当然,这句话是废话。本句只想说明,即使用所谓西方经济学来分析,也不会得到统一的答案),因为许多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本问题是没有确定答案的。
个人猜想:
1:不谈“同工”与“同酬”各是什么含义,如果美国的人口结构与人口总量与中国一样,可能“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弱一些。人们愿意去美国享受更高的报酬率,但如果移民的人没有限制,多得不得了,美国的报酬率应该跌下来。
2:不谈“投机”与“财富”的定义各是什么,信息流动是经济运行必需的(也不管这一过程是不是在创造“价值”),投机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当然这种传播不能总保证高质量——除了这句废话之外,估计我们什么也谈不了。
3:必须在“等价交换”的概念上取得一致,才能探讨“是与否”的问题。当然,不取得一致,做出同样的预测也可以。可以绕开“是与否”的问题。
4:谁如果回答了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谁如果精确预测了汇率的走势,谁就是上帝。如果上帝不存在,这样的人一定不存在。
5:“有计划、按比例”无论对错与否,关键是难于操作。讨论对与错是第二位的问题。
6: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与不能,是不能穷举的。这个问题启示的是,讨论什么是货币。
7:“什么决定价格”引出的问题是“什么叫决定”。这是哲学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
择有兴趣者说说,果然是见仁见智。
“1:不谈“同工”与“同酬”各是什么含义,如果美国的人口结构与人口总量与中国一样,可能“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弱一些。人们愿意去美国享受更高的报酬率,但如果移民的人没有限制,多得不得了,美国的报酬率应该跌下来。”前半个推理怎么样验证?“但如果移民的人没有限制”这个假设成立吗?哪个发达国家没人口移入限制的?我的看法是,主要是制度费用的不同,同样的产品,就是人力费用高点(同工不同酬),制度费用低的话,还是能让产品总成本较低的。看看香港,多么高的人力成本,人家照样做生意。
“7:“什么决定价格”引出的问题是“什么叫决定”。这是哲学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经济学关于什么决定价格这一问题也是有标准答案的,阿尔钦提出了价格决定什么的问题,提示我们注意不同规则对经济行为的决定作用。按《微观经济学十讲》的内容看,茅老认为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产生一般均衡价格,而一般均衡价格是价值的唯一和最有效的度量方法。
一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要因此而上涨,且降低总量与上涨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互动规律,亦称价格第一规律。该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一﹞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以生产和管理技术更新速度为依据﹞,其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如农业、手工业、建筑业。这是由于发展快的部门不断将多创造的价值无偿送给它们的结果。尽管这些部门的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提高的速度相对较小,其交“公”的价值小于“公家”分给它们的价值,所以其价格只能上涨。
﹝二﹞凡生产方式相同﹝或相似﹞的商品,其价格在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高。如火箭、理发的价格在中国比在美国低。这是因为其它部门的生产率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较高,它们向这些部门无偿提供的价值更多。
﹝三﹞随经济发展人们的工资不断上涨。如我们的工资现在比过去高。尽管人们支出的活劳动还是以前那么多,但是现在的平均生产率较以前高,创造的价值较以前多,所以人们的工资要不断上涨。
﹝四﹞同样的劳务消耗所挣的报酬,在落后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如美国的工资比中国高。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平均生产率较高,创造的价值更多,从而更多的价值形成人们的工资。
二、价格上涨规律
当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文化知识用于增加商品的数量时,商品价格便按价格第一规律运动;当它们用于增加商品的品质﹝质量、功能、花色、式样、精神等等﹞时,价格的运动便表现出另一种方式。
为了阐述方便,这里先介绍一个价值定律----绝对价值定律:在劳动对象和使用价值一定的情况下,无论生产方式怎样变化,商品形成时所需凝结的价值一定。这种价值便是商品的绝对价值①。
当商品使用价值增加时,表明商品与劳动对象的“距离”增加,从而商品的绝对价值变大,劳动对象要吸收更多价值才能变成商品。这就是说,同样是生产一件商品,生产质量A级的商品所创造的价值比生产质量B级的商品所创造的价值多。另一方面,当劳动对象的品质变低时,也同样表明商品与劳动对象的“距离”增加,商品的绝对价值变大,从而要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生产一件商品。如同样生产1斤谷子,劣质土地上总要耗费更多的劳动投入。
由于不管以何种方式多创造的价值都要由平均化规律在社会中平均分配,但是现在的商品量没有增加,所以有:
随商品的品质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不断降低,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上涨规律,亦称价格第二规律。
“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大概在于这一规律。因为主流的认识中将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看成了同一个事件,而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两个事件。实际的情况是,只有物价上涨幅度超过这一规律规定的值的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我们将通货膨胀扩大化了。
三、价格差规律
平均化规律的根本内涵是平均分配,但是还有其它分配法则也在起作用。宏观层面的另一个分配法则是价值优先分配法则②,其基本内涵是:在平均分配过程中谁创造的价值谁将多分配一点,从而形成高额利润和工资。这是服从价值分配定律的③,因为价值的创造者总是离价值“近”一些,从而对价值的吸引力大一些,总要多分一点价值。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主指科学技木、管理技术﹞在各部门发展不平衡,同样的要素投入﹝如资金﹞在文化发展快的部门创造的价值多,在文化发展慢的部门创造的价值少,这样在平均分配的时候,文化发展快的部门﹝如电子业、生物业﹞总要依价值优先分配法则多分一点价值,从而其商品的价格偏高,相反,文化发展慢的部门﹝如农业,手工业﹞其商品的价格偏低。所以有:
随各部门的发展不平衡﹝以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更新速度为依据﹞,商品的价格偏离其分配价值,且发展快的偏高,发展慢的偏低。这便是价格差规律,亦称价格第三规律。
目前最大的价格差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价。价格差是普遍存在的,几乎任何两种商品间都存在价格差,但是由于经济系统的自我免疫,价格差不会无限扩大,一般只是平行式,而非剪刀式。
四,价格波动规律
随供求经常不平衡,交换价格以分配价值为中心而不断波动,且从长期看,任何商品的交换价格不等于其分配价值。这便是价格波动规律,亦称价格第四规律。
价格波动规律是对传统供求规律的纠正,纠正的地方是:传统是交换价格“等于”价值,现在是“不等于”。供求关系中有三大关系,即:供求数量关系、供求反应关系、供求时间关系。传统中只研究了供求数量关系,对后两个关系几乎没有研究。这是一个不小的缺憾。譬如,当供求双方对市场反应速度的差别太大时,最低有一方对市场惰得作出反应,从而供求规律顿然失效。粮食供方的反应速度远远低于求方,对市场几乎没有反应,从而将粮价完全交给市场是绝对错误的。医疗、盐、道路等也是不能完全交给市场的。
注:①②③见曹国奇《价格论》一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试回答第1个问题:
穷国人均物质资本比富国少,导致穷国资本相对于劳动力的成本高。如果价格是成本的表现,则穷国的工业商品的价格高于服务的价格。设在富国,其工业商品的价格等于服务的价格。再设工业商品的国际交易费用为0,服务的国际交易费用无穷大。则对工业商品而言,由于跨国投机活动的存在,使得工业商品价格趋于一致。即P工(穷国)= P工(富国) 。
从而 P服(穷国)<P工(穷国) = P工(富国 )= P服(富国)。
参见:《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第7版,上海人民出版社,P14~P21)
1,同工不同酬在于劳动生产率不同
2,投机同样可以理解为短期的投资
3,交换的作用不在于创造价值,而在于表现价值
4,汇率决定的基础在于其国内购买力的不同
5,“粮不患寡,而患不均”
6,钱不过是一种度量交换的工具而已
7,有价格在于其有用,而价格的高低在于你认为它有多大用
没说政经反对这一点,但是吃糖吃菜也照样能生存,很多科学都是这样生产出来的。政经得解释“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何一定是这么多。我想阁下知道同工不同酬不服经济学中的大前提---------谁创造归谁所得,但是一百多年来的剥削争论就是依“谁创造归谁所得”进行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2 17:45:12编辑过]
没说政经反对这一点,但是吃糖吃菜也照样能生存,很多科学都是这样生产出来的。政经得解释“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何一定是这么多。我想阁下知道同工不同酬不服经济学中的大前提---------谁创造归谁所得,但是一百多年来的剥削争论就是依“谁创造归谁所得”进行的。
呵呵,茅先生言下之意是“政经”解释不了这些问题;我说倒也未必。曹兄让我解释一个,我就“解释”一个玩玩。曹先生当然也知道我的偏好并不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我只是想说:“解释“可能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我一般情况下不愿与人争执任何理论的“大前提“。一来因为我水平太低,二来因为科学的方法论认为假设前提是否正确是无从直接验证的。
是的,“解释“可能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但科学的发展从来在于修改前提,我认为矛这问题是直捣前提的。
将发“平均化规律”一帖,正好回答同工不同酬,请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