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课 经济活动区位条件构成(二):不同自然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1)气候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与太阳辐射有联系的各种气候现象(如温度、湿度、降水和风等)对生产布局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方面,它能影响经济活动本身;另一方面它通过影响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生活来影响经济活动。
气候因素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最大的,同时对交通运输和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农业经济活动有利的气候因素可称为农业气候资源,意义最大的是热量、光照条件和水分及水热组合、温度和湿度的高低、日照的长短、降水量的多寡与时间分配是否适当等,对农作物的播种、生长、发育、收成、储藏及虫害和病害的发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气候对交通运输经济活动也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海运与内河航运。大风引起的惊涛骇浪、暴风和大雾带来的能见度降低,使船舰有触礁、相撞和沉没的危险;中高纬度的河流由于天冷结冰而影响航行。雷雨、台风和云雾对航空运输都很不利。气候因素对陆路运输的限制性相对比水运和空运要小,但在有些地区,如大雪、暴雨引起的道路堵塞或冲毁也对陆路运输产生较大影响。
气候因素对工业经济活动也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水利枢纽的建设影响更大。如修筑大坝,必须考虑该地区的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否则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灾害;风向频率也是工业经济活动布局的重要参考资料。人类目前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如采取营造防护林带、修建水库等措施,但根据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要改变大范围内的气候条件一时还比较困难,因而气候对经济活动的布局具有重要影响。
(2)地形地貌因素
地球上的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多样,大体上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不同类型。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同时还通过对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其他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间接影响生产布局。
地形地貌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最为明显,它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坡向等方面。由于不同的海拔高度下有不同的水热分布状况,导致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通常有较大差异,平原地区有利于发展机耕和灌溉,有利于大面积播种农作物。相应地,山区由于垂直的自然带变化,使小地区范围内热量、水分、土壤、生物等资源有明显的差异,而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有利于农林牧的综合发展。
地形地貌对交通运输经济活动布局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崎岖的地形成为修筑道路的严重障碍,阻碍地区内外的经济联系。要克服这些障碍,就必须采用修建隧道、桥梁、涵洞或延长展线等复杂而昂贵的工程措施。一些特殊的地貌,如风沙地貌、岩溶地貌、冻土地貌、黄土地貌等,常常影响到新交通线路的选线布局。
在工业经济活动中,工厂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布置厂房和运输线路;同时也要求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在我国横断山脉地区、高山峡谷地带,附近虽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往往由于地形的限制,不得不在远离资源的地区选择厂址。一般地,大型项目的基本建设,最有利的坡度是在0.02°以下,当地面坡度为0.02°~0.05°时,就不利于布置横越等高线的建筑物,在这种坡度条件下,需要建设沿等高线的阶梯,再沿阶梯布置建筑物。
总之,地形地貌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人类从来都不是消极地适应,而是为了有利于生活和发展生产,对地形进行了或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改造。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大规模修筑梯田等,明显地改造了局部地区的地貌形态,而且这种改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深入发展。然而,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实施的改造并非都是有利的,如有些地区大规模地开采矿物,使地表变得坑坑洼洼、支离破碎;有些地区不适当的陡坡开垦,致使冲沟发育,造成水土流失,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新的灾难。
(3)矿产资源因素
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包括地表水体)可供人类利用的化学元素,称为矿产资源。它们在地球上富积到一定程度,才成为有利用价值的矿床。矿产资源与工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就经济活动布局而言,最重要的是各种矿床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状况。
矿产资源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其开采利用的价值和方法。因此,它也是对矿产资源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矿产资源质量指标包括矿石品位、矿石伴生有利或有害成分及矿石结构特征等。
根据矿产资源的赋存条件,确定开采利用方式。矿产资源赋存条件是指矿产埋藏深度、矿体产状(矿层厚度、倾斜度、夹石剔除厚度),矿体围岩性质,以及区域地质构造等,它们对开采利用方式有较大影响,因而直接关系到矿产开采利用程度(回采率)、矿石生产成本和矿山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效益。
由于各地区资源开发条件和开发的经济性不同,采掘经济活动贯彻择优开发、保证重点的原则,来安排各矿区开发的顺序、规模和速度。
(4)地质因素
在研究经济活动布局时,必须分析地质构造、地震、不良地质现象等地质因素的影响。城市中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对土地的承载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有些重型工厂对承载力要求很高。黄土类土壤地区要特别注意黄土的特性。黄土干燥时,有较高的耐压力,浸水受潮后,会产生大量的沉陷,从而使建筑物或构筑物产生变形而遭到破坏。
地震对城市建设也有很大的危害性,地震的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烈程度的等级。地震烈度是衡量地表遭受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准。地震烈度在六度及以下的地区,对城市建设无大的影响;但在地震烈度为七度或七度以上的地区进行建设,则应考虑防震工程措施;烈度在九级以上的地区,一般不宜作为城市用地。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指冲沟、喀斯特现象、滑坍、沼泽、石洪(泥石)流、沙丘及矿区的采空区等。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冲沟分为青年期和老年期。青年期冲沟是有害的,其迅速发展往往损害耕地、建筑物和地下管道。老年期冲沟经过适当的处理,可作为城市用地,常布局为公园绿地或修建水池等。
(5)水文因素
江河湖泊等水体,不仅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而且在水运交通、排除雨水和污水、美化环境及改善地区小气候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它也给城市和地区带来不利影响,如洪患水灾、河流的冲刷、河床的淤积等。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中,要对河流的流量、流速、水位等水情要素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资源对城市用地选择、确定建设工业项目的性质和规模及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城市布局应根据地下水的流向来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有污染的企业应放在地下水和水源的下游位置。以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城市,应探明地下水的储量、补给量,根据地下水的补给量来决定开采的水量。地下水过量开采,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的甚至造成水位枯竭、引起地面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