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这个百度的解释歪曲了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真正的劳动价值论在定义那里.
我们普通人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与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是冲突的。劳动价值论说的是:价值是“一种劳动”。劳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交换中交换的是“劳动”,而不是交换的“效用”(使用价值)。 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压根就不能说“劳动能创造价值”,马克思也从未这样说过,但可以说“劳动‘者’能创造价值”。在马克思看来供给与消费都是一种表像,其实质是劳动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剩余价值并非具体的剩余财富,而是一种“剩余劳动”。价值量(钱)兑现的就是“一种被买卖流通的劳动”。以一个富人来说,他不可能吃一千个人的饭,穿一千个人的衣等,但富人用的与此相关的奢侈品确直接、间接的消耗大量人的劳动。当某个超级富豪大量拿钱出来资助穷人,够买穷人所需的中低档消费品,这时物价就会上涨,因为社会压根就没有生产这么多中低档消费品,生产结构不是指向穷人的。钱(价值量)兑现不是具体的“使用价值”,而是这种“被买卖流通的劳动”。 正确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原话),或者说“被买卖流通的人类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