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家看电视,看到一个叫“老牛家的战争”的片子,说的是退休的老牛家有两套房子,围绕这两套房子,他的两个儿子之间的争夺。那场面看了真是让人无语。看着看着,我觉得真应该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老年人辛苦一辈子,到老有房有儿子却变成了 弱势群体 。而需要受到对房子没有产权的儿子们的摆弄。
电视剧可能是艺术的夸张,但回忆一下过往的新闻报道,该片的确是有现实依据的,不但有,而且很有。为什么会这样?老牛也问了他的好朋友这个问题,他的好朋友回答说:没摆平,那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如果他们(儿子们)都不住在你的房子里,你也不给他们住,他们没了盼头也就不争了。这就叫:不怕没有,就怕不均啊!老牛听过若有所思。
看到这里,我觉得老牛家的问题,用制度经济学来解释就是,房子的产权不清。虽然法律上是老牛的,但要维护产权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失去儿子和孙子,解决问题难啊!!!!但最后,问题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呢?是因为老牛下了决心把两个儿子都赶出去后,因为种种原因,儿子没良心最后迸发,亲情回归,最后又成为了孝顺的好儿子,而老牛的计划目标顺利达到,一家人终于有和谐了!皆大欢喜,真的吗?
我相信在中国这样的事情会不断的发生,因为,亲情有时候无法战胜利益。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房子值千金的国家里。在儒家文化盛行的中国,不孝,养儿不防老的事情屡见不鲜,而在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没什么养儿防老的观念,但老年人反而普遍活的更幸福,为什么?我认为完全可以从如何维护产权的角度来比较。
中国人的观念是“养儿防老”,对于自己孩子一定是能照顾多久就照顾多久,国贸上叫保护幼稚产业,但是别人那个理论讲究给适度保护,一定时期后就不在保护,而是直接面向市场。但在中国对于父母来说,这个保护是永久的。与此不同的是,欧美家庭中,孩子很早就被推向市场,成年后就要独立生长。买房买车自己想办法。前段时间看了部“拜见岳父大人2”,深有感触,看看国外的家长,自己存钱,等年纪大了这笔钱谁也不给,就作为自己的养老保障,儿子们(太富有的家庭不在此列)也绝对不要,他们崇尚自己独立。一般不好意思找父母借钱,借钱也是要还的。
前后一比较,中国的观念培养出来的是,儿子认为家长的就应该是自己的,家长也认为自己还是要靠孩子们养老,自己的总归也是他们的,所以就早早无偿奉献了一切,最后,就只能依靠儿子(张五常的观点),所以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有两个或以上的孩子,那就会矛盾丛生什么妯娌矛盾之类的。。。就算只有一个儿子,如果儿子怕老婆,媳妇又是个狠心的人,那老人的老年生活可能就很凄凉,新闻中子女拒绝赡养养或虐待老人,老人无奈述之法律的报道让人心酸。
所以,仅依靠孝道这个观念是不能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有力保障的,还是要靠自己,用足够的物质基础来保障自己的利益,依托老年福利机构(中国应该加强这样的制度),过上比较美好的晚年生活。对于儿子们,要培养老子的就是老子的,不是你们的,就算以后遗产继承的分配也还是老子说了算的观念,这样那些所谓的亲情就不能再入侵父母的产权,不断更能促进父母和后代之间的亲情,也能激励后代自己奋斗。许多欧美大富豪都深深懂得这一道理,比如盖茨。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知道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只是每每看到那些因子女争房产而异常痛苦的父母时,感到心里难受。中国是亲情社会,西方发达国家难道不是!为什么他们能尽量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我们不能这样在文化和制度方面进行改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