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在百度看到这一条,不知是真是假:
被曝丑闻--以赞助费作为排名依据
“大学排行榜”露出了狐狸尾巴
2009.5 某记者接到一位知情人提供的线索,称成都理工大学曾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邀请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武书连来校作讲座,随后两次给武书连方面汇款数万元。此后,该校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中国
大学排行榜》中名次上升,从2004年的116名上升至2007年的92名,此后又逐渐下降至2009年的103名。由此引发人们 "赞助"带来排名上升,大学排行榜的"潜规则"
折腾了多年的所谓“中国大学排行(名)榜”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原来它是个收钱就给好名次的圈钱招术,当然也就不能反映大学的真实名次现状。
自从武书连等人发明了“大学排行榜”之后,对于大批中国大学而已,它简直成了一种恶梦,因为武书连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虽然并未经过全国人大教科文委部门或国家教育部的委托,但却似乎有权任意给中国的大学、包括公认的中国名牌大学做评价,多年来,这个“排行榜”的恶梦一直困扰着许多大学的校长、党委书记,有的大学为此不惜放下“身段”与武书连的“课题组”和那个来历不明的“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研究所”苦心周旋,以便能把自己大学的名次升上去。现在,一切已经真相大白,据2009年5月6日《新民晚报》转载《人民日报》报道:原来多年来一直发布“权威”排行榜的所谓“科学学研究所”,竟然是个子虚乌有的东西,中国管理科学院秘书长张乃剑先生已公开澄清该院没有所谓的“科学学研究所”,若如此,则武书连等人就涉嫌诈骗的刑事犯罪了。这么个“科学学研究所”和它“拥有”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居然是假冒伪劣货色,这不能不令人们哭笑不得。
“大学排行榜”之类的“伪劣”产品之所以能吓住一些人,主要是由于它能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声势,从而对不大了解大学教育现状的高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在择校报志愿时起“指导”作用,而对于高校本身而言,便触及到了它的软肋,即不但会影响其招生的数量,而且影响考生的质量,即使公认的名牌大学,若在这个“排行榜”被折腾得名次下降几名,便意味着优秀生源的流失,在此情况下,人们要想不在乎这个“排行榜”也难,武书连的“课题组”正是揑住了大学的这个“软肋”,遂迫使某些大学乖乖就范不敢公开进行抵制和谴责的,因为“排行榜”是有能量将除请华、北大以外中国所有最名牌的大学挤出前十名的,而那些超一流的大学若名次下跌一、二名都会在招生时显出尴尬。至于有的三、四大流大学通过“排名榜”名次上升,从政府那里获得增加投资、批得土地、提高收费标准等好处,更是尽人皆知的“潜规则”。也正因为如此,“大学排行榜”便成为一种“新产品”,引来多家“企业”进行恶性竞争,各家“排名榜”中的大学排名(清华、北大除外)可以完全不同,连像复旦、中科大这样的名校,布时甚至不仅会跌出“排行榜”的前五名,甚至还跌出过前十名。
所谓“大学排行榜”,其实都是依据不足。“排行榜”的制造者们用以证明名次的依据,据说是什么大学规模、论文数量、院士数量、博导数量、获奖情况、学生人数、建筑面积等等,其数据来源都是靠某些大学提供或网站,并未经过核实。就算某些数字是真的,但也是形而上学,例如所谓的论文数量,就是一例。现在某些大学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量是够多的,但质量呢?某些大学教授、院士很多,但水平如何呢?一个更奇怪的现象是,某些排名靠前、论文数量很高的大学,其代表该校学术水平的学术刊物“学报”,却办得毫无影响,更不要说权威性了,这样的大学难道也是“名牌”?
武书连和其他很多“机构”的各种“大学排行榜”已闹腾了好多年,一直受到社会的诟病,笔者前几年就撰文谴责过,但它的“生命力”却特强,要不是这次成都理工大学因给武书连送了数万元“讲座费”而被《人民日报》抓住,恐怕人们谴责“排行榜”圈线仍只能停留在“事出可疑,查无实据”的层面上。我认为,“排行榜”之所以能横行多年,搞得大学校长、书记们“昏天黑地”,首先是政府行政部门的不作为造成的。“排行榜”一经向社会发布,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便成为中国大学的“权威”排名,成为既成事实,如此重要的信息发布,不是由中央权威行政机构或国家教育科学权威学术机构发布,而任由武书连那个来历不明的“研究所”和“课题组”去发布,实在也滑稽得很,我们要向:国家教育部为什么不坚决进行行政干预而只软弱地表示什么“不支持”?你不支持就意味着不反对,在“表决理念”上这叫做弃权。而事实上,武书连们并不需要教育部的具体支持,只要不反对,“排行榜”便可生存。正是教育部的所谓“不支持”纵容态度,才导致了武书连的“排行榜事业”才越做越大,作为主管教育的政府机构,国家教育部负有行政不作为之咎。二是一些媒体盲目炒作,把“排行榜”当作新闻来做,也为武书连们的“排行榜”出炉进行了推波助澜。这次《人民日报》把盖子揭开了,很好。
一所大学的声誉、品牌,它是多种非量化因素造成的,名牌大学固然有一些可以量化指数去衡量,例如规模、投资、院士教授博士拥有量、论文发表总量、在校学生数、有多少二级学院、获奖数、专业数、当年毕业生就业率等,但是,大学声誉、品牌的造成,更多的是它们无法量化的“软实力”,例如对国家和社会的辐射影响力、科研水平、若干年后毕业生对民族国家和全人类的贡献、学校学风、学术领域权威程度、历史文化的沉淀积累,乃至校长、名教授的个人威望等,都会造就大学的声誉、在国家(地区)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举个例子:当年北大的权威,就得益于蔡元培校长和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教授,清华的权威,则得力于梁思成、钱伟长等名教授和蒋南翔校长等,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奠定复旦名校地位的,正是陈望道校长和苏步青、周谷城、谈家祯、蔡尚思、郭绍虞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国外的一些世界名校也大多如此,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要说许多量化指标,恐怕还不及武书连“排行榜”中的中国“前二十名”的“名校”,因为它还只是个“学院”,但是,它却是响当当的世界名校。所以,以所谓各大学未经证实的“量化指数”作为大学排名,本身就够荒唐的,而它竟闹腾了好多年,实在是教育界的悲剧。
武书连和他那个可疑的“科学学研究所”,连同“排行榜课题组”的财务状况,要不要由有关部门查一查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