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33 0
2010-05-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农村的繁荣也闪亮在历史的舞台,然而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后,农村的经济逐渐开始凋敝,走下坡路。到现今,农村经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2003,温总理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关注“三农”程度空前绝后,显然中央已将“三农”视为一个“包袱”,但这又一个不能甩掉的包袱,因为这关乎7亿农民,以及13亿人吃饭问题。所以中央只能加大财政补贴,来减缓衰退。这无疑是在补漏洞,治标不治本!
农村为何衰退,农民为何贫穷,农业为何荒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土地价值被严重扭曲,低估,农民在农村的劳动价值被低估,农产品价值被低估。然而市场价值规律本可以自动调整这种低估的,却为何失效了呢?原因在于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受到严格控制,既不能自由转让土地。举个例子,农村一平米的土地,价值100元,如果可以自由转让,当它的价格低于100元时,就会有资本流入,进行套利活动,直到其价格恢复至价值水平。但是现在是土地不能自由转让,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同样一块地,以政府征收价格来评定,如20/平米,那么它的价格就被扭曲到了20/平米,因为资本不能进行套利,价值被扭曲,低估,所以农村长期得不到资本的流入,这就使得农村开始衰退。
农民的贫穷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由于农村土地被低估,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也被低估。还是刚才那个例子,一平米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假如土地要素所获得的收益为1/年(未记地租),那么100年后可以收回土地的装让成本,而20年收回成本是农民的合理期望值,则农民觉得农产品价格被低估,转让土地,变现100元,直到其收益达到期望收益时才会停止转让,继续耕种。显然这样的收益为5/年。而在管制的土地市场中,农民的土地不能自由转让,只能在政府征用时才能以20元的价格出让给政府,因此当土地收益为1/年时,既等价于自由转让时的5/年。所以农产品的价格就如此的被扭曲,低估了。
第二,由于农民的劳动价值被低估,导致农民的收入低。同样是一个农民,在农村与城市干一样的体力活,在农村一年的收入假如是5000元,而在城里却高达10000元。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还是在于土地转让管制上,农民的劳动价值依附于农产品的价格上,农产品的价值主要由土地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组成,而现在土地的价值被严重扭曲,间接的也扭曲了劳动力的价值。所以表现在农产品的价格就是双低估。当然这一问题相对来说还是容易解决的,如农民工进城务工来消除。
第三,农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进城市,城市土地日渐稀缺,所以地价不断上涨,其结果是制造业的成本高居不下,营商环境恶化,大量倒闭,被外商兼并,最终将成本的上涨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主要是城市居民与农民,居民以工资为主要收入,其随着物价上浮而上浮,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而农民的收入始终得不到提高,但是其必须的生活资料—制造品的成本却不断上升,最终农民的实际收入趋于下降。
以上三大原因就是农民贫穷之根源。而最为根本的就是土地价值扭曲,低估。
农业荒废是为何?还是那个例子,土地的收入被严重低估,劳动力价值低估,使得农产品价值低估,所以农民在农业上耕作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在外务工时,所有理性的农民将会选择外出务工,而现实的情况就是如此。因此留守在农村的都是一些弱势人群,无法充分利用农地,农业自然就荒废了。
病根已经找到,我们就必须对症下药。“三农”并非包袱,仅仅是政府政策的不当,剥夺了农民本应享有的公平权利,只要政府放开农村土地市场,让其价值回归,得到体现,则资本会主动流入农村,而农产品的价值也将得到准确定位。劳动价值也不再扭曲。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也可以解决农村的衰退,更能一改农业的颓废。中央亦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替代财政补贴,减少财政压力,治根而不再是治标!
“三农”并非包袱,他们所需要的并不多,仅仅只是宪法赋予的公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