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488 2
2010-05-18
2010年05月18日 14:40 来源:新闻晚报  【字体:↑大 ↓小】
  □晏扬
  依照教育部下发的 《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被纳入教改“先行先试”的范畴。按照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解释,这里的“升学考试”主要指高考。教育部希望各地申报改革试点,并提出改革方案。 (5月17日《新京报》)
  中国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裹挟着人们四处流动,然而,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教育体制、高考体制却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虽然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却也使得另一个问题凸显: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在流入地参加高考,高考之前他们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报名。由于各地基础教育使用的教材不一致,这些孩子回老家参加高考往往 “水土不服”,难以考取好成绩,故而,很多流动人口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接受基础教育,“留守儿童”由此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各地高考录取率、录取分数线相差巨大,为了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一些人通过各种途径迁移户口,“高考移民”由此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些省份每年都会发起大规模封堵、查处“高考移民”的行动,这些被查出的“高考移民”被禁止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却又无法回迁出地参加高考,由此导致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奇异现象:作为中国学生,有些人却无法在中国参加高考。

  让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参加升学考试,确实有很多困难,正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所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参加高考问题,涉及高考制度、户籍制度,加之各地上大学机会差异较大,解决这个问题“相当复杂”。笔者补充一点,亦足以可见此项改革之难:外来人口子女在某地参加高考,势必会“分享”当地人口子女的升学机会。当改革影响千万普通市民的既得利益之时,他们会答应吗?他们会以平等眼光、平和心态看待外来人口及其子女吗?恐怕很难。
  但实际上,流动人口子女升学问题并非无解,比如,很多人一再呼吁高校招生按生源比例录取,平衡各地的录取比例,就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办法。即使各地录取比例难以做到“一刀切”,也至少可以对那些非户籍报考人数较多的省份给予录取名额上的倾斜和照顾,从而在保证外来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前提下,逐步做到高考录取上的相对均衡和公平。
  “无处高考”、“高考移民”这些表明高考体制痼疾和教育不公的标签,应该尽早淡出人们的视野,早日退出历史舞台。若干年后,当外来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不再成为一个问题,当所有中国学生都能够平等入学、平等升学,我们会为今天的 “有所作为”感到骄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18 18:22:41
要实现高考移民的退出是一件相当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因为既得利益集团太过庞大。高考关系到学生的下半辈子的职业前景,任何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哪怕极其轻微的挑战都会遭到狂风暴雨的反击,这与损失一点钱的问题实在是天壤之别。除非高考不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前途选择(这一过程的实现本身就相当漫长),否则高考地区之间不公平现象就永远存在。因为对于高考最显著的不公平就是北京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报考北京的大学的差异,北京考生相对于全国考生人数太少,占有的资源太大太优越,这么巨大的人数比竟然使这一现状看似永不可破,这就是最显著的不公平。这种标杆式的现象不改变,就没有理由要求其他地区公平。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悲观的预言,即使高考被绝大多数学生放弃的那一天来临,即高考的末日来临的时候,高考的完全公平也不会实现。而高考的不公平也必将成为加速高考末日来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0 08:52:18
是啊,何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