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南方网-富士康,请让员工完整存活!
·
2010-05-18
·
旺报
·
【记者王超群/整理】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0,5245,50503686x112010051800510,00.html
评论解读台商富士康集团在两岸均为指标性企业,近来员工「九连跳」自杀事件,严重打击形象。有记者潜入富士康28天后,用「碎片一样活着」来形容这个庞大集团员工的存活状态,闻之令人心惊。能将「人」不当人,只当成生产线的附属品,资本家的逻辑中或许缺少了「人性关怀」。读者在看到该集团企业主一掷千金的魄力与豪奢新闻时,能无所感?
员工生命生活分离
单论人口规模,富士康集团所在的厂区已是一座中等城市,其人口密度甚至远远超过一般城市。但是,就在这高密度生存中,人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员工们紧张地上班、下班、睡觉,而没有任何私人时间,报导显示,甚至同宿舍的员工之间也没有任何交流。传统上在外出人口中发挥联络与组织作用的「老乡会」、「同学会」,在富士康同样基本上不存在、未运转。
由此可以看出,富士康那40余万员工生活在一个没有「社会」、没有文化的空间内。他们的生命基本上被纳入工厂的生产流程中,而与外界隔绝。他们原有的社会联系被切断,新的社会联系无从建立。每个人都处于「原子化」状态,变成生产线、流程的附属品。他们丧失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起码生活,生命与生活分离了。或许可以推测,有些年轻员工的自杀,不是因为感受到有多少痛苦,而因为绝对的空无让他们已无从区别死与生的标准和意义,自我选择死亡也是一件轻飘飘的事。
富士康对外辩解称,就工作强度、加班时间、薪酬福利而言,富士康远称不上「血汗工厂」。这样的辩解是无力的。这是一个带有过于强烈的物质主义色彩的血汗工厂标准,那些年轻员工的死,其实已经宣告这个物质主义的失败。在我看来,完全无视人的完整性、把人当作流水线的附属品的工厂,就是最严酷的血汗工厂。
富士康厂区里的年轻人是最为不幸的。他们的收入也许略高一些,但他们生命的完整性不复存在。人之为人在于他有心,有情感,在于他生活在与亲人、爱人、朋友、老乡等等关系网络中,在于他活动于信仰、文化、商业等一般性沟通与交换关系网络中。如此,一个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样的人,即便收入不高,生活贫困,但生活至少是有意义的。
变成生产线附属品
而在富士康这类工厂的管理者眼里,年轻员工生命中唯一实在的东西,就是流水线生产所需要的血汗。他们的情感、私人生活、社会联系被系统地忽视、压缩、剥夺。他们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仅是可向流水在线注入血汗、把原材料变成成品的空洞躯壳。这样的工厂当然就是血汗工厂。
然而,就是富士康这样完全取消社会的工厂,加上员工集体居住形态,却在珠三角新兴工业区持续存在,广泛蔓延。对现代社会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人们曾经兴冲冲地宣告,进入现代社会,人将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说,每个人不再被阶级制度、地域、宗教教条或者不公正的法律所切割、所阻隔,而可以完整地支配自己,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自己的社会联系,生命将充实而饱满,从而充分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今天发出拯救这些年轻人的呼声,也许不算矫情。一个社会,如果年轻人带着梦想离开家庭,却在异乡自杀,这社会终究是病态的。至于拯救之道,说来并不复杂:把这些年轻人当成完整的人看待。做到这一点的简捷技术手段是,把流水线与生活分开,工厂解散宿舍,把住宿收入打入收入中。让员工回到社会中,他们或可恢复自己的完整性。
(摘自《南方网》2010-5-17,作者秋风系北京学者)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