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产生的基础是西方的主辅币货币体系。该规律在中国的表现情况有些特别,由于金银的缺乏,在中国历史上,金银从来就没有成为流通货币的主体。中国一直是以铜质货币为基础的,也没有主辅币体制。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要表现在铜质货币的不足值。中国历史上的劣币驱逐良币案例有很多的,以下列举一些:
1.王莽货币改制
2.安吏之乱期间,唐王朝财政危机严重,根据第五琦的建议发行虚价大钱,推行铸币膨胀政策,以致大钱购买力跌落,物价上涨,私铸繁兴,劣钱泛滥,足值“开元通宝”被人们收藏、销熔
3.公元1041年,为了筹措抵御西夏入侵的军费,宋王朝铸“庆历重宝”,曾在山西铸造当十的大钱30万缗调陕西补充军用。
4.清代咸丰皇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铸造了咸丰大钱以飨军费。其中有当四、当五、当八、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当五百、当千大钱,最后的当千大钱不及最初当五十大钱重。
5.民国初年,阎锡山也曾用制钱改铸铜元,熔3枚制钱改铸1枚当十铜元,后又铸当二十铜元,强迫民间以10个制钱兑换l枚当十铜元,仅此一举,盈利360万银元。
当然,历史上案例并不止这些,可以在相关的货币史中找到更多案例;另外,以上案例基本都是币值不足引起的,这并非说中国历史上的劣币驱逐劣币只有这种情况,由主辅币引起的劣币驱逐劣币现象也不少见,例如,宋元时期钞、金属币同时流通时就出现了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