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经验证明,农村发展的活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寻找农村发展的活力。计划经济曾经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活力,但随着经济生活发生的变化,它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威力逐渐显现出来,它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活力之源。
关键词:农村发展;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27-02
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大基本特征。因此,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就进入了这样一种模式的社会形态。其中,计划经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村,它是以统购统销的形式开始出现的。
一、统购统销,曾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
被称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三大战役”之一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是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农产品购销制度,持续时间长达三十多年之久,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统购统销有功有过。
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是从粮食的统购统销开始的。粮食历来被认为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特别是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问题始终是任何一个领导人都不敢掉以轻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然而,解决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土地改革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195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 850亿公斤,超过战前最高水平1936年的1 500亿公斤。虽然粮食产量增加了,但是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已经展开,城乡供应面扩大,农民生活消费了一部分增产的粮食,再加上粮商囤积居奇等原因,导致粮食供销矛盾开始加剧。1953年,毛泽东要求中央财经委员会拿出具体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的八种方案中,中央经过反复权衡利弊,最后确定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粮食购销制度。可以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陈云当时就说:“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两害相权取其轻,中央也只能采取选择走统购统销这条路了。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1月19日,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命令》。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不久,中央紧接着部署了食用植物油的统购统销,第二年又部署了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销。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统购统销制度也在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一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宣布用合同定购制度代替统购派购制度,才标志着统购统销制度寿终正寝。
统购统销,首先为稳定我国的政治局面,保障“一五”建设计划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那时如果不采取这一措施,“在粮食战线上,不久就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严重的供销脱节的混乱局面,以至形成牵动全面的物价波动,影响整个的国家建设计划”。薄一波认为:“我们国家遇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这两次大灾难所以没出现更严重的局面,应该说,与统购统销制度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密切相关的”。其次,统购统销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巨额资金。这主要是通过“剪刀差”实现的。据统计,1952—1978年间,通过“剪刀差”,农业净流出资金3 120亿元,相当于同一时期国有企业非固定资产原值的73.2%。诚然,“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过去曾起了保证供给、支持建设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弊端就日益表现出来,目前已经影响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它的主要弊端“就是限制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因而不能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工商企业经济核算的实施。”统购统销割裂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排除了价值规律这一市场经济主要法则对农业生产的自发调节和刺激作用,反而人为地制定了诸多条条框框,随着形式的发展与不断变化,“不得不从购销两头越勒越紧”,严重束缚了农民手脚,阻碍了农民积极性发挥,限制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由于实行统购统销而逐年扩大的“剪刀差”,加重了农民负担,也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设下了诸多障碍。统购统销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所以说,这一短缺经济时代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它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逐渐让位于更有活力、遵循价值规律法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
二、在新形势下,市场的活力逐渐凸显出来,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改革方向,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水火不容,市场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无立身之地,而计划经济则无处不在,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经济的威力逐渐显现出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从破土而出到被全党全国人民所接受,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曾指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然而,这个观点当时还不可能被国人所接受。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正式肯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这是市场经济理论在我国的一大突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重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十四大又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市场经济终于可以在中国大地上名正言顺地发挥威力了。
同样,农村改革也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唯有如此,才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我国农民是市场导向改革的先行者,我国农业和农村是市场导向改革的起始点和发源地。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序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模式,也就逐渐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从此,我国的农民、农村、农业逐步迈向了市场,迈向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确立了农民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在生产经营上有了自主权,可以因地、因时面向市场发展生产,搞活流通,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次,改革了农产品流通体制,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样,既能发挥价值规律的自我调控能力,又能避免出现国家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农村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给农民带来了福祉。
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范例 。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从1984年初建立,经过短短十年发展,到1994年,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寿光以蔬菜批发闻名全国,也带动了寿光经济的全面发展。8个蔬菜批发市场带动发展蔬菜50万亩,收入18亿元。种菜效益提高,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就增强,粮食单产、总产均稳步发展。蔬菜批发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批发市场的发展,粮油批发市场、畜禽专业市场、水产品专业市场都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服务于蔬菜生产、服务于农业的大小生产资料市场在全市最为火爆。可以说,寿光菜农的富裕靠的是蔬菜批发市场,寿光全市的经济活力也是源于蔬菜批发市场。
在全国同样是如此。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改革方向,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首先,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票证供应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革以及小城镇的发展,开创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再次,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并且逐步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在农村要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然需要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 在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继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完善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正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方针和步骤,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这样,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建立起适应中国农村发展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推动农村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力的外部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云文选(1949—196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7.
[2]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78.
[3]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80,280,282.
[4]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10-611.
[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7]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3-564.
作者:刘加吉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