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已处于以个性、随意性与追求当时享受的感受经济,它有别于传统的效率与权威经济,其社会发展的三个生活特征、即生存经济、计划经济与感受经济已显现。
生活就是人的需要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的过程。在相当长时间里,人类都在为艰难的生存而辛苦生活,我们称之为生存经济。
然而,生活总是在发展的,由于人体可消化的食物、所需保暖的物品很有限,于是在这些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寻求新的、更高的追求,人们开始了以追求以特定生活形式与固定内容的“耐用品”享受时代,如特定的物品、财富的增多、地位提高与家庭兴旺等,我们称之为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就是以追求稳定与数量为特点的传统经济,其特点是原则、效率与权威。
所谓原则,即生活的根本、在闲逸时也不忘的“本”,而这个“本”首先是指生活必须品的满足,如生存需要的吃穿保证、家庭的责任等;二是社会义务与公德,如遵纪守法、与对集体的服从、对长者与权威的尊敬等;三是个人的生活目标与信念,如作出某种成绩、正义感与危机意识等。
在计划经济中,虽然生活取得了进步,但对一些突发的危机,如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种族冲突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安与不稳,于是为了稳定与秩序就需要一些原则。
所谓效率,即人们在对特定与数量的生活追求中,总需要人们以最少的时间与代价来实现更多的“结果”,于是艰苦奋斗、长远而宏伟的追求并以最少的投入来实现就是人们所崇尚的生活理念。
由于计划经济反应的是生活的固定性与单一性,因而生活表现出重复性与可预见性,人们要实现什么,如何实现,都可事先作好安排,这时经验与原则的遵守就很重要,而具有经验的长者与掌握原则的权威受到人们的尊敬也就是一种必然。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自然灾害与外敌的恐惧,加上生活中一些纠纷需要有效的处理,也需要权威、特别是个人崇拜来形成的集体力量,同时权威也需要被神化以消除人们顾虑与矛盾,以此来获得生活的稳定与效率的提高,并由此形成了权威政治。
于是,人的行为总要受到约束,即为了原则与效率而在生活中总要考虑自己该作什么、不能作什么、如何作等问题,并在生活中总是算计着、思考着,认为“对”的事要不厌其烦地作,“错”的事怎么样也不能作,我们把这种传统“沉闷而机械、重复”的生活叫着计划经济。
象人们天天到单位上班,是为了自己与家人有吃有穿,过上稳定富足的生活;人们上街,是为了买回早就计划好了的生活必须品;人们要去旅游,得计划好长时间与考虑好各种事宜 ( 不影响工作与子女学习等 ) ,在国际生活中我们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与民族团结等,这也就是传统经济生活的表现。
同生存所需的吃穿需要人体可承受的能力一样,耐用品的享受也需要人们有特定时间与环境、空间条件,如小车的消费需要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与停放、行驶空间,家庭生活需要休闲时间与特定空间等,而这些生活资源仍有限。这就是说,耐用品生活发展所受到的时间与空间条件约束与人的吃穿生活发展所受到的人体机械性生理承受能力有限的约束一样。
此时人类便进入了另一个生活发展时期,即不以固定生活内容与形式、而以个性与灵活性极强来生活的感受经济时代,它即打破了生活的传统生理能力限制,也打破了耐用品享受受到的时间、环境条件制约,因为享受不是强调拥有,而随意性、灵活性很强的体验,如人们吃饭时可随意听听音乐、聊聊天,而听音乐与聊天时也可充饥。
在感受经济时代,人们对固特定生活对象不再是占有与无止境的数量追求,而是一种体验需要,就象对其它生活变化的感受体验一样。因而找伴侣与组建家庭是一种体验的需要,当发现麻烦太多人们就会放弃;某种物品人们也不再固执的追求,而是感受一下即可,如对于小车我们可能仅仅是因当时的需要去试坐、体验一下,而不是拥有而要考虑购买、存放与保养等,这样我们在获得享受的同时又不至于牺牲太多的时间与空间“资源”与产生负担。
由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不是结果,而是对过程与带来变化的体验,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以财富行善与回报社会作为一种享受需要,在国际生活中我们也没有特定的敌对与友好国家,而是自由往来、平等互利,因而对待落后与贫穷不是掠夺与占有,而是文化多样性欣赏与人道援助。
感受经济是指人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当时的、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这与过去所谓“情感必须服从理性”的传统思维不同。此时,人们似乎厌倦了生活的固定形式与责任要求,忘记了传统的原则,厌倦了奋斗的艰辛与使自己失去自由的原则与专制束缚,热心于个性追求与放任当时的享受,按不断变化的个人情感随意生活,体验随时随地的变化。
于是人们可以请假不上班,可以暂时不回家,只要自己一时高兴、为一时的需要就可以改变、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人们上餐馆吃饭,首先考虑的不是充饥与营养需要,而是当时的味道体验、感受环境与服务态度;找对象人们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与家庭意志,而是为了享受爱情,因而有“感觉”就来往,没“感觉”就分手;人们上街,并没有事先考虑作什么,而是在街上临时找感觉,如碰上好看的、热闹的可多呆一下,遇上自己喜欢的,服务热情的,可随意买点、消费一下,即使物品可能没有机会使用、消费没有多少意义。
同样,象生活的环境与服务,以往人们注重的是简洁与效率,现在强调交流,并力图以一种新、别具一格的人性文化纷围吸引人,以使人不仅获得物质享受,还有情感的环境享受。
这就是说,当人的生活能比较自由地按当时感觉与需要来选择行为而不受固定的生活原则与他人影响、不受过多的责任与信抑约束时,感受经济就形成了,其特点是强调生活的个性化、随意性与过程的享受。
因此未来的工作与学习应该成为生活的一种选择,与其它生活选择一样那样平淡、灵活而自由,而不是社会、人生最痛苦而重大的生活安排。比如大学都是开放的,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学生从出校与进校都不需要考试,工作也不看文凭而是自由选择,人人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工作也变得人性化与强调情趣与交流,因而,企业的灵活与人性化发展就成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人的行为产生于环境感官与理解,其中理解对生活的影响是抽象的、需要人的较强意志与代价付出,而被眼前与可感官的环境所感动与影响则容易得多。由于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因而人们寻找环境感受与情感刺激就变得更加容易,而责任与义务就显得空洞、对人的行为约束变得困难,加上没有特别重要与原则性的,因而生活与行为就变得随心所欲了。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的生活享受增加的同时人们也变得日益“懶惰”。 当一个人身临其境,对一事物享受唾手可得,尽管该生活行为享受与意义不是很大,人们也会因为重新选择与改变行为的代价而接受,这就是改变环境的困难,显然,这种困难在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明显增加了,因为这时没有什么事情是人们必须作的、很重要的,生活中更多的是随意性与个性的表达。
在计划经济中,人们总要思考自己该作什么,不作什么,这种思考不仅要花时间,也要人们付出精力,而这种时间与精力消耗在传统的农业与工业社会里因为单调的生活与相对田园与工厂劳动确实不值得一提。而现在,由于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时间与精力已很吝啬。
同时,由于可供人们选择的事物太丰富而又无一事物具有相对明显的得失与很好的依据,加上人们在选择时还可能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比较产生的痛苦与机会损失感等,故在许多情况人们思考的必要性与意义不大。于是人们开始跟着感觉走,按感觉来生活就成为必然。
因此,感受经济并不是说人们在生活中不思考了,而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人们所考虑问题的跨时间性与社会性程度小了,考虑个人当时的直接感受而使行为变得单纯了,这好象人的行为又回归到了盲目与冲动。其实不然,人们因为节约了“能量”而使思考变得更有效率与有意义了。相反,我们认为许多传统形式的思考是不必要的、不合时宜的。
生存是为了享受,享受是生活的意义与目的,而在生存经济中,生存似乎一种本能,是对死亡痛苦的避免与饥饿、寒冷的回避,此时的享受是不需要该意追求的,因为生存占据了人的大部份时间与情感,于是简单而自然的闲聊、游戏等,就是很好的享受了。
而在计划经济人们所追求固定的享受对象,如财富的积累,显赫的社会地位、思想影响等这些人们共同的爱好、且相互容易攀比的内容首先成为人们的生活追求。但是,这些生活追求随着竟争的激烈而变得日益困难,此时人们开始厌倦这种无休止的艰苦奋斗与无情竟争,同时带给人的享受也因时间与空间条件有限而代价增加,于是开始寻找各自不同的、现实的生活感受,即感受经济生活。
因此,感受经济并不是现代生活的特有形式,只不过在传统经济生活中,由于社会落后与生产效率低下,人们为了必要的生活内容,就可能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历,形成各种有形与无形的原则约束自己,由于人们内心存在这些行为原则,自然感情就受到了约束而不能自由表达。
而当生产的发展导致人们基本、传统必须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象吃穿住等这些生活必须内容,社会把它作为一种必须实施的福利,人们把它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而已很容易满足,同时,象严重而流行的疾病、自然灾害与内忧外患等危害生活的危机已基本消除后,就会有更高的,以变化与创造变化为享受的生活。
于是在传统的道德、社会责任观所形成的行为规范不可避免地被瓦解,人们生活的基本原则与追求已不存在,人的生活变得稳定而自由了,加上个人情感的丰富,又使人们难以约束生活中本能的、时时都在产生的情感,社会也就进入了一种追求个性与当时享受为显著特征的感受经济时代。
当生活的意义与热情更多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强烈地表现出个性、灵活性与创造性,其对权威的否定、对专治的反感也是必然,显然权威与权力存在于行为规范与大众化生活要求而不利于这种灵活性生活需要的满足。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不同个性的人寻找到乐趣,也激发了人的个性与民主精神,由此打破了权威赖以生存的基础、即信息垄断,从而要求社会开放、自由与平等以有利于个性生活的发展。
于是人们发现没有什么原则必须遵从、没有特别的经验需要别人指导,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与交流、交往的方便,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增加,因而政治再也不是少数人的生活特权,而是大家共享的资源,于是被大家崇拜的权威给人们带来的就不再是“利益”,而是“负担”,同时权威也不得不面对更多与更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失去神秘感,生活中的“神”也就不存在了,这时权威及权威政治自然也就会消亡。
长期以来,人们都生活中计划经济的思想与习惯中,注重物质生活而很少关注决定物质生活中人的思想感情与发展变化,于是形成了技术与形式上的市场经济学与现实生活日益脱离:经济学朝着思想简单、形式上复杂的数学化方向发展,而实际生活却并不按经济学家的意志而产生各种矛盾与危机。
那种以人固定的、重复性计划经济生活所推导出来的市场经济学显然不能适应现实:它不仅不能说明全面生活意义的文化生活,也不能解释人们的市场行为,因为人的市场行为从来就不是单纯意义的、按产品的使用设计、市场成本来生产、交换与消费的,而是人的各种思想感情、各种生活要求的综合表现。
因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未来决定人地位的不是财富,而是思想与创意,有思想与创意的人将获得地位与影响,而财富因需要时间、地点与特殊的消费方式才能发生作用,人们可能因此感到厌倦而失去兴趣。
传统经济更多的是强调稳定、效率与发展,于是传统经济生活强调的是从众与集体行为,需要秩序与强有力的管理,而感受经济强调的是创新与生活过程的享受,是个人利益与权力体现。
现在,一个企业、团队与社会,如果没有感受经济新思想,不求创新,不尊重个人情感与权力,仍强调服从与效率,注重的是统一与权威,它就可能失去凝聚力与发展的潜力,并因此失去生存基础。
人们总是习惯于如何根据原有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偏好形式化分析人的行为“应该”怎样,而不是去思考现实生活“是”怎样。如果我们的学者、专家不注意从现实生活出发,只在乎教条、习惯于“模式化”思维、形式化分析,生活理论就无法产生与发展。
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由于生活中缺少真实与科学的理论,社会有时会变得多么荒唐,如那种视人的生存、物质发展为目的、排斥个人自由、强加标准化管理与追求产值的文化是何等荒缪、愚蠢。
http://13540890152.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