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下《北京条约》,而不久英法联军就撤出了北京,这在当时的人看起来,可是个不得了的事,因为英法联军兵强马壮,能在北京为所欲为。朝廷中枢似乎明白了,洋人来中国呢,并不是要当皇帝,坐天下,这和中国文明千百年来的“天下观”完全不同。
当时主持外交工作的恭亲王奕忻,开始主张抛弃“盲目排外”和“盲从崇外”的极端的态度,主张呢先从军事上向西方学习。而这第一步就是“借师助剿”,利用洋人洋枪平息太平天国内乱,一批洋兵洋将就此成了清政府的雇佣军。
1860年的初秋,对朝廷来说非常难熬,9月中南方的“太平天国之乱”愈演愈烈,忠王李秀成率兵围攻上海。9月21日向北京挺进的英法联军,在通州八里桥遭遇清军蒙古骑兵的阻击,但仅仅两个小时,蒙古骑兵两万五千名士兵几乎全军覆灭。这次战斗,英国人使用了亚姆斯特隆炮,而清军骑兵武器多是火绳枪、刀、矛、弓箭之类。
此时在上海负责镇压太平军的有两支力量,一支是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手中的淮军,李当时是江苏巡抚,另一支是由西方浪人、菲律宾雇佣军和中国亡命徒组成的洋枪队。
洋枪队实际上是中国的雇佣军,洋人包括菲律宾人、印度人,还有少数白人。这支部队用洋枪洋炮装备,也都是些亡命徒嘛,打起仗来有一定的战斗力。太平军也有洋枪,但是太平军用的是五五五进的兵制,不太适合这玩意儿,所以他有洋枪,效率发挥得没有洋枪队那么厉害。
李鸿章很快发现,洋枪队虽然火力威猛,但很难节制,为了管束洋枪队,李鸿章求助于英国政府,英国皇家工兵上校戈登受派出任洋枪队统帅,此时,洋枪队已改名为“常胜军”。戈登与当时西方雇佣军中的亡命徒不同,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军人,他出生于一个英国皇家炮兵将领的家庭,注重战术训练,他打仗的时候,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却任何武器都不带,只拎着一根文明棍。
为人很严谨,又很有操守,军事技术也很不错,就是它当时戈登的洋枪队啊,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这个,在于它会用炮,它会用那种可以测量目标的炮。这点当时中国人都不行,中国人是根本做不到,而洋枪队有仪器会测。
1861年10月,戈登在给英国的妹妹写信说:“我喜欢这个国家,这份工作,以及这份悠闲自在,在英国,我们地位卑微,在中国,却位高权重,中国的气候也很宜人。”
后来戈登跟淮军就是形成一体了,协同作战,最后洋枪队融入到淮军,淮军最早的训练,就是按洋枪队的训练方式进行的。
开始,李鸿章和戈登相处的还不错,但李鸿章时常拖欠“常胜军”的军饷,想迫使“常胜军”通过劫掠来自给自足,但戈登禁止士兵掳掠,而代之以优厚的军饷和奖金。戈登数次向李鸿章索要军饷未果,火冒三丈,公开指责李鸿章截留军费。
1863年,“常胜军”与淮军围攻太平军在江南的重镇苏州,太平军屯兵八万,兵强马壮,李鸿章利用太平军降将程学启,以二品武官为诱饵,要镇守苏州的太平军八个王献出城池。八王将信将疑,提出让较有信誉的英国人出面作保,于是双方让英国人戈登作证,并折箭为盟。几天后,太平军打开城门,将清军迎入,但他们还留了一手,只让出半个城池,自己还占着另一半,并在城中建起路障,以防不测。
因为当时它太平军说是十万降众,大概有战斗力的四五万人,让出半城给淮军进去,淮军的主力部队只有两万余人,一万人进去,一万人在城外,这样它一对五啊,或者一对十啊。
当晚,李鸿章便布置城外淮军在四门外埋伏,次日上午李鸿章来到城内,传令要召见太平军八个降王,并说要当场封他们为总兵副将,八个降王不知是计,兴高采烈地来到军营。酒宴开始,忽然有校兵送来紧急公文,李鸿章便趁机离开,正当八个降王酒酣耳热之际,进来八个武士,每人手拿着一套清军的顶戴官服,说请大人更衣换顶带。八个人洋洋得意地站起来,自己用手解开头上包布,说时迟那时快,八个武士手起刀落,八颗人头被斩落地上。李鸿章、程学启在诛杀了八个降王之后,又在苏州城内大开杀戒,将太平军将士全部杀光。戈登认为他是英国皇家陆军的军官,是以信义为第一,英国军队是不杀俘虏的;第二,太平军已经投降,戈登是证人,他觉得他这个大英帝国军官的面子受到极大的侮辱和挑战,于是气势汹汹地拿着手枪去找李鸿章、程学启。
李鸿章在苏州杀降,全国舆论大哗,在北京,有官员上折,要求朝廷处罚李鸿章。上海的外国领事馆,代表列强及外国侨民,签署了一份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指其杀降是对人性彻底地背叛。并警告说,此事很可能使列强不再帮助清政府,并可能撤回帮清政府打仗的洋兵洋将。英国驻华陆军司令伯朗,也从上海赶到昆山,与戈登商量借此从中方手中夺回“常胜军”的控制权。
李鸿章为挽回舆论,先重赏“常胜军”白银七万两,还有一万两奖给戈登本人,又向上海的英、法、美等国使团去函,解释苏州杀降是中方的决定,和戈登无关。不久,朝廷对李鸿章及清军的残忍,做出了肯定,认为他们“所办并无不合,甚为允协”。
杀降和不杀降,其实都有中国背景的道义做支持,比如说我不杀降,不杀降因为我守信,如果杀降,是因为你背叛了原组织,本来就是不忠不孝,怎么都可以。换而言之,就是杀降与不杀降在中国的道义上讲都可以说通的。
在朝廷的赏赐中,英国人戈登被封提督,赐穿黄马褂,带孔雀花翎,清政府还仿照西方样式,给戈登制作了一枚巨大的纯金奖章。但戈登说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识的东西。
为了缓和与戈登的矛盾,李鸿章在报上发表声明,说“杀降事件”与戈登无关,并厚葬了被杀的太平军将领。1864年3月,戈登终于原谅了李鸿章,两人见面商议战事,但避而不谈“杀降事件”。
在英国公使的规劝下,戈登最后虽然接受了清政府的嘉奖,但拒绝了李鸿章一万两白银的赏金。5月,常州城破,太平天国在苏南最后的军事重镇陷落,戈登随即也准备返回英国。
戈登这个人是一个比较有血气的人,英国就指责他,你不应该这么卖力地去帮湘淮军,帮李鸿章,戈登觉得,你这样干我就干不了了,然后戈登就宣布辞职。李鸿章一到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刻派他的得力干将丁日昌,在一个星期之内,迅速地用十八万两白银,把“常胜军”解散掉,然后把它的武器装备全部挪为己有。
淮军当时在清朝现代化程度最高,这是公认的,淮军后来也很厉害,全部装备洋枪,还有炮队。操练,甚至包括口号,包括立正、齐步走、向前看齐全都是用英语。
戈登回国前,赠言二十条给李鸿章,他说现在中国会外语的人不受重视,这些人应该得到比会中国话的洋人更多的机会。中国要学会自强,否则洋人也帮不上忙,中国一日以北京为首都,则一日不可与外国轻开战端,因为北京离入海口太近,中国没有海防,洋军可长驱直入,中国需要设立电报,整顿海防,建立自己的水师。
在他的建议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条是,中国有不能战而好为主战之义者,皆当斩首,这是戈登对朝中大臣“好空谈尚清流”作风的回答。戈登最后说,中国人民耐劳易使,果能教练,当可转弱为强。
李鸿章当时没有想到,这些建议和预言,日后竟被自己都一一实践和体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