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姚安是农业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大、土地流转难的实际,分析土地流转现状、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提出今后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代农业;进程;探索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046-02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农业的种种观念束缚,而土地的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现行土地政策条件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的土地由于过于分散,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无法完全展开。只有土地流转起来了,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要素瓶颈才能打破,现代化农业才能顺利推进,农民才能真正从土地的束缚中走出来,参与到更多的经济领域中去,实现富民增收。
一、姚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1.姚安土地流转的形成及规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劳动报酬较好的城镇转移。近年来,姚安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切实把推动土地流转作为促进三农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强化引导,注重规范,努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到2009年,全县家庭承包耕地面积132 556亩,家庭承包经营农户48 517户,土地流转面积为28 536.33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21%,土地流转涉及农户13 713户。
2.姚安土地流转的形式。(1)转包:承包方将承包地部分或全部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经营,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耕地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转包条件和利益关系双方协商,为口头协议,不经过发包方。这种形式流转面积5 462.06亩,占63.98%。(2)转让: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承包耕地让渡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履行相应的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形式流转的土地面积300亩。(3)互换:承包土地的农户之间为了方便耕种,将原承包地块兑换,换地双方应向发包方承担的义务,多数维护原承包关系,换地双方因地块差别进行一些利益上的补偿。这种形式流转的土地286亩。(4)出租:承包户将所承包的土地全部或部分出租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以外的个人或单位用于开发性生产,承租方一次性或分期付给出租方租赁费。这种形式流转的土地9 372.46亩。(5)折价合股:农户按面积以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给公司经营。如清河村委会的农户以土地折价合股的形式入清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经营,公司每年付给农户1 400元/亩的保底分红。这种形式流转的土地面积7 036.91亩,占12.15%。(6)农户以其他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面积120亩。
3.土地流转的组织方式。姚安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村、组集体组织进行流转,农户与村民小组或村委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村民小组及村委会再与承租方签订合同,这种形式流转的土地主要以大面积出租给企业或种植大户,如栋川镇蜻蛉村委会出租给农哈哈公司种植食用菌的297亩;二是农民直接与农业企业签订流转合同。如清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清河村委会的706户农户签订了1 035.91亩土地流转合同。农户与土地经营权折价合股的形式入了公司由公司统一经营,农户还可以到公司领工资做产业工人,公司每年付给农户1 400元/亩保底分红。
4.土地流转产生的作用及效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姚安县农村土地流转从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分散式的流转,向流转形式多样化、多元化、效益综合化发展。土地流转对于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土地流转使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和种田能手转移,形成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2)节约经营成本。土地经过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经营者可以对规划决策、组织生产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精确计算,从而实行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3)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流转之后,对促进农民增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方面,转出方增加了地权收入,2008年,农民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达510万元。另一方面,转出方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及在转出土地上(企业)打工获得新的收入,仅2008年,我县外出劳务输出实现总收入7 490 万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298元。转入方形成规模经营,增加收入。
二、姚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的规模小。我县的土地流转仍处于较低层次,流转范围较窄,流转的规模较小,流转的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户间转包的多,租赁、转让、拍卖等流转形式少;二是流转给一般农户的多,流转给专业大户、有经营行为或能力的企业的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流转短期行为多,长期流转少。2008年全县土地流转期五年以下的土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70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短期行为,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四是口头协商流转的多,书面约定流转的少。多数农户在土地流转时,以口头协议进行流转的多,未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
2.土地经营权流转不规范的影响。由于国家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所以,姚安农村土地经营耕种权的流转一直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流转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些无序状态下的流转机制的突出弊端就是程序不规范和行为的随意性。由此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对耕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现代农业的推进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是流转行为不规范,易引发矛盾纠纷;二是土地流转范围窄,流转收益少;三是流转信息不畅通,流出流入方难以对接;四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集约化经营难形成。姚安县人均占有土地量较少,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农民念土情结较为严重;五是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农民还主要信赖土地收入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养老等问题,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同时县、乡、村组织没有成立土地流转的服务机构,不能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的土地评估、调解合同纠纷等服务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耕地的大面积、长期稳定地向种田大户或合作组织转移集中,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
三、对策和建议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结合姚安的实际,要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提高土地流转质量,需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引导农民增强流转土地的自觉性,加大典型引导力度,乡镇和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或外出创业有成人员和种田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转变思想观念,投身非农产业,加快土地流转。
2.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和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各项机制。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制定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流转管理部门登记;二是强化管理服务,乡镇土地流转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三是培育和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健全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开展土地流转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四是土地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防止以流转土地为由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3.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允许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奖励;对于通过转包、租赁、入股等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益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4.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不断拓宽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要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永久性、实质性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挣到钱、留得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然条件和有效空间。
5.提供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体系。要把土地流转工作纳入县、乡两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设立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村委会设一名专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员等,处理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所有业务以及配合招商局搞好招商引资工作。二是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要注意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使土地流转进入市场,依靠市场调节完善流转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三是成立土地仲裁机构,认真解决土地纠纷。针对农村土地纠纷的实际,县、乡两级应建立强有力的专门仲裁机构,着力解决土地纠纷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排除隐患。
6.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一是尽快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户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避免二次返乡“与民争地”。二是加大县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额的周转金,用于土地成片流转后一时招不到有经营能力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时及时支付农户的土地租金。三是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以及农村医疗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四是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要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自我保障能力,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走出去,进而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白兆星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