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628 19
2006-04-10
<FONT size=3>读资本论——庸俗经济学的批判(1) <BR><BR>所谓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从古典经济学,重商主义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发展而来的。古典经济学还有一点发现价值的功劳,此后,就再也没有什么科学发现(而且完全把仅有的价值发现也掩盖起来),只有对资本主义表面现象的拙劣描述,其目的只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和为资本主义辩护,因而被叫做庸俗经济学。 <BR><BR>现代西方经济学即庸俗经济学的发展就象唯心主义的发展一样,也能发展出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也会有它的思辩逻辑,但不过都是“假象的演绎”,不是真理的发掘。庸俗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土壤里培植起来的一株罂粟花,美丽芬芳,但却是社会毒品,用来治理社会就象吸食毒品饮鸩止渴一样。 <BR><BR>庸俗经济学用需求和供给的规律解释经济,本身就掩盖了最基本的价值规律,当发展出一套数学方法以后,就在更抽象的形式上把经济现象的本质掩盖起来。就象电脑算命的骗子那样,不管他伪装成多么科学,也不能成其为科学。 <BR><BR>马克思说,“庸俗经济学却只是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它为了对可以说是最粗浅的现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日常需要,一再反复咀嚼科学的经济学早就提供的材料。在其他方面,庸俗经济学则只限于把资产阶级生产当事人关于他们自己的最美好世界的陈腐而自负的看法加以系统化,赋以学究气味,并且宣布为永恒的真理” <BR><BR>马克思是在古典经济学揭露商品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为了对比庸俗经济学掩盖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卑鄙和荒谬,下面大致把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揭露叙述如下: <BR><BR>马克思说“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R><BR>“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BR>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BR><BR>“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BR><BR>“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BR><BR>“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 <BR><BR>庸俗经济学把价格当作需求或者供给或者收入的量度,价格的统计是方便的也是确切的,但却是虚假的,它使庸俗经济学的一切分析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之上。 <BR><BR>马克思说:“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 <BR>” <BR>“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BR><BR>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所以能够成为“自行增殖”的资本的根本原因,资本之成为资本就在于在上商品市场存在有自由的劳动力。 <BR><BR>马克思说:“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BR><BR>“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就劳动力代表价值来说,它本身只代表在它身上物化的一定量的社会平均劳动。” <BR><BR>“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只有这样,这种特殊商品所有者的种族才能在商品市场上永远延续下去。” <BR>“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劳动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 <BR><BR>可见,剩余价值的剥削是在市场上非常公平的交换(商品的等价交换)下取得的! <BR><BR>马克思说:“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变为可变量。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 ” <BR><BR>“可变资本的这种相对的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称为剩余价值率” <BR><BR>“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 <BR><BR>“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等于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比,或者说,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BR><BR>“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BR><BR>这个剥削率是很高的,是远高于资本利润率的。因为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总资本的比率,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率越来越小,剥削程度则越来越高。但在庸俗经济学里是没有剥削的,工人的贡献就是工人的工资收入。 <BR><BR>马克思说:“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在这里,人们说劳动的价值,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另一方面,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 <BR><BR>但是,“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 <BR><BR>“古典政治经济学毫无批判地从日常生活中借用了“劳动的价格”这个范畴,然后提出问题:这一价格是怎样决定的?它马上认识到,供求关系的变化” <BR><BR>庸俗经济学愚蠢地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这一观念构成了庸俗经济学的基点,全部庸俗经济学都是建立在这个虚假的基点之上。 <BR><BR>马克思重点是在分析交换价值,即使用价值的表象后面的交换价值的本质。但在商品交换中,使用价值即效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用户的需要关系到商品市场的大小和新的市场的开拓,因而,满足用户的需要成为实现商品价值的重要条件(马克思说“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是这个意思)。庸俗经济学却因此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混淆起来,硬要说商品效用就是商品的价格,以掩盖交换价值由劳动构成的本质。 <BR><BR>马克思说:“虽然剩余价值m只是产生于可变资本v的价值变动,因而本来只是可变资本的一个增长额,但在生产过程结束以后,它同样也成为所耗费的总资本c+v的一个价值增加额。” <BR><BR>“就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来说,好象剩余价值同样来自所耗费的资本的不同价值要素,即由生产资料构成的价值要素和由劳动构成的价值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同样都加入成本价格的形成。”                         <BR>“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BR><BR>利润实际不是全部予付资本的产物,而是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它用一种虚假的关系代替了真实的关系,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看作是利润的来源,并且掩盖了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程度。庸俗经济学就是把各生产要素当作利润的各自独立的来源去研究经济问题的。 <BR><BR>马克思说:“我们在这里最初看到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不过它具有一个神秘化的形式,而这个神秘化的形式必然会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出来。因为成本价格的形成具有一种假象,使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看不出来了,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变化,必然变成不是由可变资本部分引起,而是由总资本引起。因为在一极上,劳动力的价格表现为工资这个转化形式,所以在另一极上,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BR><BR>“有一种糊涂观念以为,商品的成本价格构成商品的现实价值,而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高于价值出售产生的,因而,只要商品的出售价格等于它的成本价格,也就是等于在它上面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加上工资,商品就是按照它的价值出售的。” <BR><BR>庸俗经济学就是把正常利润当作隐成本算在成本之中,而认为超额利润是销售中的垄断价格产生的。庸俗经济学利润不是在生产中产生的,而是在资本的流通中产生的,这种说法当然非常有利于掩盖真实的资本的剥削,好象资本增殖是流通中的资本的本性。马克思则与此相反,揭示了剩余价值只能在生产中产生,而流通只是实现价值而不是创造价值。 <BR><BR>马克思说:“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相对地说是看不见的东西,是要通过研究加以揭示的本质的东西。利润率,从而剩余价值的形式即利润,却会在现象的表面上显示出来。” <BR><BR>庸俗经济学不去也不愿意揭露本质,表面现象的东西正是庸俗经济学所要抓住的东西。 <BR><BR>马克思说:“在供求关系借以发生作用的基础得到说明以前,供求关系绝对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BR><BR>供求关系只能说明价格的变动,不能说明价格的基点,价格的基点只能由商品的价值来说明,价值只能由其中的劳动量来说明,不能用效用来说明。离开了商品的价值,即其中包含的劳动量,供求关系什么也说明不了。没有价值基点,怎么会有在这个基点上的价格的升降?供求关系只会影响价格的升降,怎么会决定商品的价格? <BR><BR>庸俗经济学可以解答资本家怎么赚钱的问题,实际上并不能解答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即庸俗经济学自诩的所谓“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在资源不同用途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无非是把资本追逐利润榨取剩余价值换成了一个对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好听的说法罢了(所谓稀缺性无非是为神秘的价格找个来源,似乎价格是稀缺性带来的)。因为价值的创造归根结底来源于工人的劳动,看不到或轻视劳动资源的作用,只看中资本资源的作用,只追求用资本剥削来的利润,随着利润率的越来越低,最后利润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单纯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只会使劳动的资源和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劳动者的恶劣处境和日益相对贫困化是最大的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BR><BR>庸俗经济学处处讲平衡,处处进行边际分析,最基本的是供需平衡,边际效用递减,无非就是马克思指出的利润平均化和利润率的递减。这不是资本之间的和谐,更不是社会的和谐,而是资本竞争的无奈,资本积累的必然。两极分化的鸿沟就是最大的不平衡。在这种巨大的不平衡之上哪来的什么真正的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庸俗经济学在在分析通货膨胀和周期危机(庸俗经济学称做经济周期)时莫衷一是的原因。 <BR><BR>利润已经是对剩余价值的掩盖,利润平均化(只与资本量有关,而与实际生产的剩余产品多少无关)使利润更其神秘起来,表面上更显得就是资本带来的,而不是生产出来的,资本再最后唯一与利息挂钩,完全和生产脱离,就消除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切痕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一切关系都颠倒地反映出来,而且,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又不断再生产出资本主义颠倒的生产关系的前提来,结果也是前提,前提也是结果,前提和结果不分,庸俗经济学就利用这一点,往往把因果颠倒过来,比如,工资的提高本来是物价上涨的结果,就可以说成物价上涨是工资提高的结果。 <BR><BR>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表象是颠倒的,庸俗经济学就是描述这种颠倒表象的颠倒经济学,庸俗经济学中的数学抽象就使本来神秘的东西更加神秘起来。 <BR><BR></FONT><B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10 20:04:00

马克思说,庸俗经济学,就是关于拜物教的经济学,它本身就是一种"唯心主义",是一种拜物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0 20:09:00

马门列夫

读资本论——庸俗经济学的批判(2)

马克思说,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根本问题是怎样生产的问题,为资本家的利润而生产的商品生产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庸俗经济学也说研究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的问题,却是掩盖为资本家的利润而生产的本质,说什么是为社会的需求和供给而生产,四个方面的需求主要是投资需求,真正生产者(庸俗经济学把资本家当作主要的生产者)只占生活资料消费需求的很小部分。而需求多就是收入多,可见绝大多数收入都是资本家的。

在供给方面,按说劳动力在供给方面的贡献是最大了,因为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但在庸俗经济学的掩盖中,只有工资收入才是工人的贡献,产品供给的大部分是所谓的生产者——资本家供给的,资本供给土地供给更没有直接劳动者的份。

马克思说,工人创造追加价值的劳动也起到了转移价值(实际也是过去的劳动凝固在生产资料中的价值)的作用,这种死劳动价值的保留完全是新追加的劳动带来的,是劳动的功绩。

规模生产,协作劳动带来的空间场地,各种资源的节约,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都是由集中劳动和协作劳动带来的。科技进步归根结底也是劳动的贡献。庸俗经济学都把这些本质掩盖起来,结果成了果实落到谁手里,谁的收入多,谁就在需求和供给上对生产的贡献作用大。工人劳动的积累成为资本家占有劳动的权力和穷奢极欲地享受的基础。

在庸俗经济学看来资源的稀缺性(庸俗经济学认为稀缺性决定价格来掩盖价格的本质是劳动)和需求的无限性是竞争的原因,是生产的动力。而马克思则揭示出,资本疯狂地追逐利润,资本的无限的贪婪性,扩张性和不断集中积聚的要求才是竞争的原因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动力。

由稀缺和需求引出的选择概念是庸俗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庸俗经济学进行经济分析的一切必要性就建立在选择的基础上,也就是,根据现有资源和需要,决定生产什么,包括种类,数量及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庸俗经济学是资本家赚钱的帮手,这是无疑的。但是,选择只能决定资本的流动,影响供需的变化,从而影响价格和形成利润的平均化,实际在社会财富增长总量上的作用微乎其微,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增长归根结底是由劳动和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科技进步来决定的。但在庸俗经济学看来,利润不是剥削劳动而来的,而似乎是资本家选择的报酬。

马克思说,古典经济学把总收入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认为工资是劳动的收入,利润是资本的收入,地租是土地的收入,这就掩盖了一切收入都来源于剩余价值的本质,利润,地租只是剩余价值的分割。

庸俗经济学掩盖的更巧妙,按照庸俗经济学的公式,总收入等于价格与销量的乘积,庸俗经济学又把价格看作效用的量度,这样,总收入中就完全没有剩余价值的影子,庸俗经济学看来,总收入不过是商品的效用总量(即所谓效用是可以求总的),即使用价值的总量,连转移价值也包括进去,因此实际是总积累,连当年总收入都不是。

庸俗经济学有一个重要假设,就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方面无非是美化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资本家是理性人,另一方面似乎是谁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可能,完全掩盖了工人被迫提供无偿劳动,自身利益根本没有保障的客观现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0 20:11:00

马门列夫

读资本论——庸俗经济学的批判(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资本主义社会。这是真正的经济科学。

庸俗经济学则是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是伪经济科学。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侧重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适用于指导革命;庸俗经济学侧重于实用的经济分析,适用于指导国家的经济建设。改造社会必然影响经济建设,维护社会才能使经济稳定增长。这无疑是大错特错了。

美国的经济增长是以剥削全世界为条件的,不是它的制度有什么优越性,不是庸俗经济学有什么神奇能力,离开对全世界的剥削,离开向外转嫁危机,从而缓和了内部矛盾,扩大了利润获取空间,美国社会就会由于巨大的两极分化和激烈的周期危机而早就崩溃了。

以美国为榜样,除非也妄想着剥削全世界,如果是单纯谋求自己国家的和平发展,美国是不能当作参照物的。不能走资本主义的老路,只能谋求社会主义的新生。

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不能不有一个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新的生产方式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对旧的生产方式的一个改造过程(同时也进行着一个政治上对国家的改造过程)。我们打碎了私有制生产方式强加在劳动人民身上的枷锁,社会生产从只为利润生产的狭小目的转变为为人民幸福的广阔目的,社会生产就开辟了广阔前景,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逐步改造旧的生产方式为新的生产方式,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摆脱商品生产的束缚,社会生产必然能真正实现持续的增长。用得什么庸俗经济学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发展吗?放着马克思主义改造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不用,把庸俗经济学拿过来当作宝贝,这岂不是自我作践吗?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民主,共产党的独立的政治领导,这些是互相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动摇了其中任何一个,就会整体受到损害。

分配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在这个基础上,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法权,不存在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但是,社会主义还会暂时保留少部分资本所有制,这就必然保留资本的分配即占有剩余价值。只要按劳分配为主,就是社会主义允许的。实际上社会主义应该存在着三种分配:公有制的按劳分配为主,逐步扩大的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适当允许的私有制的剩余价值的资本占有(即按资分配)。

因此,决没有什么完全的市场经济,完全的市场经济就不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样的市场经济就只能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真正的动态经济学)来指导,怎么能用形式上虚假的本质上静止的庸俗经济学来指导呢?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曾经涌现了不少的工农业生产典型,如平顺西沟,鞍钢,大寨,大庆等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大型国有企业的基础上本来很快就会走上集约化发展的道路,然而国退民进的误导,国企主体的衰退,小型粗放的民营项目到处重复建设,延缓了这一进程,造成我们经济结构的一定的失衡。这是改革中一个很值得反思的深刻教训。

在改革中,也涌现出一些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典型,比如华西,南街等。但为什么农村有华西,南街等许多特色社会主义的典型,而工业上没有呢?原因可能是由于农村的特殊特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长期掌权相对比较能少受干扰,且能大展身手,而工业企业频繁的班子更迭,由上级选派,反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往往不容易站稳脚跟。政权是否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而不是频繁地在能人中易手,对于一个农村,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能否搞好,是至关重要的。

自由放任的社会管理经济管理是无法有效改造社会的,是搞不好社会主义的,小政府大社会不是一个好主意,放任社会的自由发展,只能是社会的倒退。特别是在整个世界还是以旧的生产方式为主,社会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力量,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力量还相当强大,新生的资产阶级随时都在滋生的情况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0 20:12:00

马门列夫

读资本论——庸俗经济学的批判(4)

庸俗经济学并不是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内部的矛盾,而往往是把现成的惯常概念拿来,按照资本家的思维做一些掩饰,做一些辩护,做一些演绎,其“研究”方向不在深处,而在浅层,那些数学方法的应用只是使叙述更抽象一些,而并不是更深入一些。比如,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究竟商品是什么?庸俗经济学并不做深入研究,庸俗经济学现成地把商品就是各种各样的效用这样的概念拿过来,这些效用是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的,低级的人只有低级的需求,高级的人有更多的高尚的需求。需求就是市场,有市场才能赚钱,市场越大赚钱越多。所以资本家是特别关注市场需求的。但资本家不是多么高尚地为人民的需求而生产,他看中的是满足需求后的利润。既然商品就是效用,效用怎么能作为一个可以通约的量统计呢?他们自然想到了商品的价格,不管价格的本质是什么,反正是一个没有质的量,就可以现成拿过来使用,庸俗经济学就是这样武断地假定:效用是可以求总的。既然价格的本质不去管,价格有什么来决定就说不清。不过不要紧,商品价格的波动由供需关系引起,波动终究会趋向一个定点,好了,价格就是供需关系决定的,至于为什么趋向于某一点,而不是另一点,那就不管了。庸俗经济学就是这样不管不顾地前行,这就是庸俗经济学的“科学的根底”。

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则是一步步深入地分析,对惯常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提出非常独到的见解。

什么是商品?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不同的使用价值是无法统一计量的,只有交换价值才能统一计量。价值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

有些物品并不是劳动的产物,但也是物质财富,因此马克思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但“——劳动却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唯一源泉。”非常准确严密的给定了交换价值即价值的概念。而庸俗经济学是不做这种区分的,认为凡是有用的,能卖钱的,就都是商品,没有什么必要进行区别。

什么是商品交换?庸俗经济学认为商品交换就是不同效用按比例的交换,这种交换自古如此,永远如此。马克思则认为,商品交换是等量价值的交换,即等价交换。并且深刻分析了交换发展的历史。

商品价值的大小究竟是怎么衡量的呢?在交换中,商品是互为等价物的,一个商品的价值首先表现为与之交换的一系列商品,这一商品系列就是它的价值大小的表征。这就是物物交换的早期历史。

在交换的发展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和其他任何商品交换,这种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最初的职能就是作为商品的价值尺度。这时候,各种商品价值的大小就都可以表示为一个货币额,而货币的价值仍然表现为一个商品系列。这就是有了货币以后的交换历史。

庸俗经济学完全无视货币的历史,直接认为货币就是资本,自行增殖就是资本的神秘的本能。

庸俗经济学认为“利息是使用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报酬,即资本的价格,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马克思则认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时都不是资本,只有投入生产以后,生产资料和劳动结合以后,才成为资本。利息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谓资本的价格(有价证券的价值。证券只是兑换货币的凭证,本身没有价值)是利息的资本化,是由利息率反推出来的。就象土地本来没有价值(不是劳动生产的),所谓土地的价值就是地租的资本化,其价格是由地租率反推出来的,而地租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庸俗经济学认为“资本之所以能带来利息,这是因为使用资本,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具有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马克思则认为,利息是剥削工人的无偿劳动得来的,生产率的提高是联合劳动和技术提高带来的,不是资本的一种什么神秘的净生产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0 20:13:00

马门列夫

读资本论——庸俗经济学的批判(5)

劳动是什么?庸俗经济学照例也是不做深入分析的。在庸俗经济学看来,劳动从来就是一种商品,工资就是劳动的价格。劳动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工资又是产品成本之一,因此工资上涨,其他商品价格也会上涨,工资下降,其他商品价格也会下降。劳动价格也和其他商品一样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也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此,工资也就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如此而已。

马克思则在深入分析商品的基础上,也就深入地历史地分析了劳动。劳动是价值尺度,劳动本身没有价值。资本家作为商品购买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生产这个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即劳动力消费的生活资料)。劳动力并不是从来就是商品,货币并不是从来就是资本,只有劳动力彻底和生产资料分离以后,它才成为商品;只有产生了这种商品,资本才成为资本。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前提,这是一个对生产者的野蛮剥夺过程。资本主义再生产则以不断扩大的形式一再把这个前提再生产出来。工资和商品价格水平的关系,恰恰不是工资升降决定商品价格水平,而是商品价格水平决定工资的升降。

马克思说:“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劳动是什么?劳动和商品的关系是什么?回答是,劳动是作为交换价值的商品的唯一属性。

而且“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在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劳动不是各自区别的有用劳动,而是没有区别的抽象人类劳动。

在商品中,劳动就具有了两重性。商品中劳动的两重性:就是既是有用劳动,又是一般劳动。有用劳动对应使用价值,一般劳动对应交换价值。价值即交换价值不是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的,而是抽象的一般劳动创造的。

马克思总是两分法分析事物。用两分法分析社会主义劳动,社会主义劳动就又有了新的两重性,在私营经济中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在公有制经济中是自己为自己劳动,但只要交换存在,劳动仍然是价值的尺度。在私营劳动中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在公有制劳动中劳动力不再是商品,但表面上都把劳动力市场作为中介,都是领取一定数量的工资,很容易把这种两重性掩盖起来。

商品的价值由包含劳动的多少来决定。因此,“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就是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商品越来越便宜的原因,而与供求变动毫无关系。

资本的增殖不是在高价出卖商品中取得的,“这种变化必定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但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商品是按它的价值支付的。因此,这种变化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即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上产生。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是能够创造使用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剩余价值,能够提供超出劳动力价值以外的剩余价值,即无偿劳动。
  
有了剩余价值的创造,货币才成为资本。“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在流通领域里,工人的自由换来的是在生产领域里的被奴役。

这种自由的工人就是资本自由剥削的前提。“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

庸俗经济学喜欢停留在流通领域里,因为“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庸俗的自由贸易论者用来判断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社会的那些观点、概念和标准就是从这个领域得出的,——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流通领域里的“平等”,庸俗经济学是津津乐道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似乎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流通出来的,有了市场需求,就会有自然的供给,一切都在神秘的需求和供给之中流动,社会财富也就象滚雪球一样增大了。

只有马克思才指出了,社会财富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劳动是社会财富的血液,资本是社会的吸血鬼,这就是资本和劳动的真实关系。而庸俗经济学则把劳动和资本都看作只是生产要素而已,资本是主要因素,劳动是从属因素。

庸俗经济学只看到工资同商品价格一样的波动,而马克思则更深刻地看到劳动力价值的持续的本质下降。“在劳动生产力提高时,劳动力的价格能够不断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资料量同时不断增加。但是相对地说,即同剩余价值比较起来,劳动力的价值还是不断下降,从而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状况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和资本家没有什么真正的平等。工人为自己的必要劳动只会越来越少,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劳动只会越来越多。“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才允许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劳动上。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要劳动将会扩大自己的范围。一方面,是因为工人的生活条件日益丰富,他们的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将会列入必要劳动,即形成社会准备基金和社会积累基金所必要的劳动。”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这就是从资本的压迫和剥削下解放出来的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