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庸俗经济学的批判(17)
庸俗经济学
马克思的“资本论”始终贯穿着对庸俗经济学的批判,有对混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批判,即价格就是效用的批判,指出价值是一般劳动时间的计量;有对供需波动决定价格的批判,指出价值决定价格;有对混淆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的批判,指出剩余价值只与可变资本有关,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剩余价值掩盖于利润与总资本的关系中;有对流通领域创造剩余价值的批判,指出只有生产领域才创造剩余价值;有对资本具有净生产力的批判,指出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离的时候,资本只有在市场上找到了自由劳动力的时候,才成为资本;有对工资利润地租是价值的三个独立来源的批判,指出利润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分割;有对李嘉图流通资本和流动资本相混淆的批判,指出了流动资本的准确概念;有对剩余价值是最后一小时生产出来,缩短工作日就会消灭剩余价值的可笑观点的批判,指出每一件商品每一小时劳动都包含有剩余价值。等等。不能一一列举。批判的犀利深刻,在经济学领域里,无出其右者。
马克思除对庸俗经济学的观点给以深刻无情地批判外,对庸俗经济学本身的庸俗辩护品质也给以了辛辣的讽刺和鞭笞。让我们来欣赏马克思是怎样鞭笞庸俗经济学的,从而,也激励我们挺身而出,投入对现代庸俗经济学的批判之中。
马克思说:“庸俗经济学却只是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它为了对可以说是最粗浅的现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日常需要,一再反复咀嚼科学的经济学早就提供的材料。在其他方面,庸俗经济学则只限于把资产阶级生产当事人关于他们自己的最美好世界的陈腐而自负的看法加以系统化,赋以学究气味,并且宣布为永恒的真理。”庸俗经济学只是给资本主义脸上搽粉,在理论上是最粗浅的,似是而非,最经不住推敲。它只是适应资产阶级需要,拾人余唾,把资产阶级因保守而富有形成的陈腐而自负的看法学究气地条理一番,就宣布为真理。
“庸俗经济学“确实什么也没有学到”,抓住了现象的外表来反对现象的规律。它与斯宾诺莎相反,认为“无知就是充足的理由””马克思承认古典经济学还有点成就,但后继的庸俗经济学什么也没有学到,抓住表象反对本质,把无知妄说当理由。
“事物在其现象上往往颠倒地表现出来,这是几乎所有的科学都承认的,只有政治经济学例外。”马克思指出一个发现本质的规律:现象往往是本质的颠倒。几乎所有科学都承认的这个规律,庸俗经济学是例外。因为庸俗经济学是伪科学,连基本科学规律都不承认。
““劳动的自然价格”等等范畴,把它们当作所考察的价值关系的最后的、适当的用语。。。替庸俗经济学的在原则上只忠于假象的浅薄理论提供了牢固的活动基础。”因为只有劳动力的价格,没有什么劳动的价格,所以“劳动的价格”是一个伪概念,庸俗经济学却当作最后的、适当的用语。马克思指出这一伪概念成了浅薄的庸俗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最丑恶的奴隶制,其丑恶是赤裸裸的,这种赤裸裸的丑恶反而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美好的资本主义制度却比奴隶制还丑恶地掩盖了残酷剥削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
“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工人和资本家的一切法权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神秘性,这一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切自由幻觉,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是以这个表现形式为依据的。”货币关系的无概念形式掩盖了现实的阶级关系。在金钱面前,在交换面前是平等的法权,但是现实却是贫富悬殊,原因被掩盖起来了,神秘起来了,似乎金钱有一种不知从哪来的神秘的力量。以货币形式的神秘性为依据,庸俗经济学编造了一整套辩护遁词。
“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看作单纯的商品生产,看作用于某种消费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资本家生产这些商品,照庸俗经济学的错误论断,不过是为了用具有别种使用价值的商品来代替或者交换这些商品。”单纯的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以交换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只拿多余的产品相交换。庸俗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的完全商品生产也说成是这样的商品生产。主流经济学则把社会主义的不完全商品生产混同于资本主义的完全商品生产。
“庸俗经济学把不进入资本循环的流通,即价值产品中作为收入消费的那个部分的流通,说成是资本特有的循环,这就典型地说明他们是多么痴呆。”把资本的增长说成是资本家对自己消费的节约,痴呆的庸俗经济学只在资本家消费的节约上做文章,完全不懂得资本的增长恰恰不是在资本家的消费循环上实现的,而是在这个消费循环以外即生产循环上实现的。
斯密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三个原始源泉,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
马克思讥讽斯密:“在这样从价值引出收入之后,他又反过来,使收入由“组成部分”变为“一切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而这在他那里是占主导地位的见解,——这样一来,他就为庸俗经济学大开了方便之门。”斯密的一个毫无意义的同意反复,于是就变成了庸俗经济学信奉的千古不变的真理,很方便地使用起来。
“为什么那些反对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来决定的经济学家,总是把生产价格说成是市场价格围绕着发生波动的中心。他们所以会这样做,因为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一个已经完全表面化的、而且乍看起来是没有概念的形式,是在竞争中表现的形式,因而是存在于庸俗资本家的意识中,也就是存在于庸俗经济学家的意识中的形式。”庸俗经济学家已经习惯的表面认识已经深入其意识之中,因此也就成了不证自明的真理,与此相反的什么价值是劳动时间的概念统统是错误的。
“有人这样理解这个现象,似乎资本家心甘情愿地从单个商品取得较少的利润,然而会从他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得到补偿。这种看法的基础是让渡利润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又是从商人资本的看法引伸出来的。”
“庸俗经济学家所做的实际上只是把那些为竞争所束缚的资本家的奇特观念,翻译成表面上更理论化、更一般化的语言,并且煞费苦心地论证这些观念是正确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越来越便宜,本质上就是单个商品内含有的劳动的减少。在庸俗经济学家看来则是资本家的善意,并且翻译成理论化的语言——让渡利润。
“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这种性质是直接地表现出来的,没有任何生产过程或流通过程作媒介。”
“对于要把资本说成是价值和价值创造的独立源泉的庸俗经济学来说,这个形式自然是它求之不得的。在这个形式上,利润的源泉再也看不出来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也离开过程本身而取得了独立的存在。”生息资本就是借贷资本,单纯是钱生钱,和生产毫无关系。这个掩盖一切的形式是庸俗经济学求之不得的。由此看出庸俗经济学掩盖真理的丑态。
“(在重农学派那里,)在他们看来,地租就是剩余价值借以存在的唯一形式。因此,在他们看来,提供地租的资本或农业资本,是唯一的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它所推动的农业劳动,也是唯一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所以从资本主义的观点出发,完全正确地把这种农业劳动看作是唯一的生产劳动。”
“重商主义以它那种粗浅的现实主义,形成了当时真正的庸俗经济学,”地租是租地资本家除去正常利润(资本家把正常利润列入隐成本)以外的超额利润,当时的庸俗经济学也就是重商主义因此认为只有地主是剥削的。
“还自以为对地租提出了某种新的和独到的见解,对于这些人,我们该说些什么呢?庸俗经济学的特征恰恰在于,当那种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是新颖的、创造性的、深刻的和正确的见解,已经变成平凡、陈旧和错误的东西的时候,又把它们重新拣起来。”自然力的垄断占有是生产超额利润的原因,这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是新颖的、创造性的、深刻的和正确的见解,但马克思指出地租不过是剩余价值的分割以后,这样的观点就变成平凡、陈旧和错误的了。后继的庸俗经济学却把它拣起来当作信奉的真理。
“庸俗经济学所做的事情,实际上不过是对于局限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当事人的观念,教条式地加以解释、系统化和辩护。”主流经济学自诩为反教条反保守,其实最形而上学,最机械教条地看问题的正是庸俗经济学,而且是系统化的教条。
“庸俗经济学对于各种经济关系的异化的表现形式感到很自在,而且各种经济关系的内部联系越是隐蔽,这些关系对庸俗经济学来说就越显得是不言自明的”表象的异化就是和本质相反,庸俗经济学把习惯的异化当作正常,因而很自在的把表象当作不言自明的真理,而且越隐蔽越假越是真理。马克思揭露庸俗经济学的伪真理的自在嘴脸真是入木三分。
“重新搬出一个完全不能通约的关系,即一方是使用价值,是物,另一方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剩余价值;。。。对庸俗经济学家来说,只要他达到了这种不能通约的关系,一切就都清楚了,他就不感到还有进一步深思的必要了。因为,他正好达到了资产阶级观念上的“合理”了。”庸俗经济学只要搬出一个关系,不管不同质的数量不能通约,比如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能通约,正需要进一步深思的时候停止了,正在分明不合理但对于资产阶级却是合理的地方停止了,就宣布一切都清楚了,所以庸俗经济学实际上是糊涂经济学。
“庸俗经济学家才感到真正的满足,因为他现在终于达到了资产者的深刻见解,即认为他为劳动支付货币;还因为,正好是这个公式和价值概念的矛盾,使他免除了理解价值的义务。”劳动只是价值的尺度,劳动没有价值,不能自己测量自己,这是和价值概念矛盾的。而庸俗经济学家并不感到矛盾,而感到真正的满足,因为这正好满足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劳动全部支付了工资的解释。庸俗经济学浅薄的头脑也不用费神去理解价值了。
“庸俗经济学无非是对实际的生产当事人的日常观念进行训导式的、或多或少教条式的翻译,把这些观念安排在某种合理的秩序中。”资本主义生产的秩序就是合理的,不合乎这一秩序的观念都是不合理的,都是不能安排的。而庸俗经济学虽然不合理但合乎秩序的观念是都可以安排到秩序中去的。
“在正常情况下,需求和供给是互相平衡的。因此我们把世界上现有的全部商品分成两半,一类代表需求,同样大的另一类代表供给。假定每一类商品所代表的价格都是10000亿马克(法郎,镑或任何其他货币单位)。按照亚当·里斯的算法把它们加起来,就是20000亿的价格或价值。但是洛里亚先生却说:胡说,荒谬。这两类商品加在一起,可以代表20000亿的价格。但是,说到价值,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我们说的是价格,那就是10000+10000=20000。但是,如果我们说的是价值,那就是10000+10000=0。至少在这里谈到商品总体时情形是这样。因为在这里,双方中每一方的商品之所以值10000亿,是由于双方中每一方都愿意并且能够对另一方的商品给予这个数额。但是,如果我们把双方的商品全部集中在第三者手里,那末第一个人手里就不再有价值了,第二个人也不再有价值了,第三个人更没有了——结果是谁也没有。”这是庸俗经济学的一个很有趣的表演。整个商品本来是具有供需的两重性,对生产者来说是供给,对消费者来说是需求。这个博学家却奇怪的一个商品整体分成两类,这样在庸俗经济学看来,价格可以相加,价值则有正负,对于需求是正价值的商品,对于供给就是负价值的商品,交换以后相当于把商品都交到第三者手里,正负相抵没有价值了。
“我们看到我们的南方人卡利奥斯特罗这样把价值概念化为乌有的拿手好戏,不禁要再一次惊叹起来。这就是庸俗经济学的完成!”价值概念就这样化为乌有了,庸俗经济学就这样完成了对价值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