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型经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看似没有任何关联,但是在对两者进行内涵、目标、内在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节减集约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保护,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理念实施。因此,文章提出“新农村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新模式,该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最终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发展可持续、农村旧貌换新颜、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
关键词: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作用机理,新农村循环经济体系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遍被采纳,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也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在新时期,我国同时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之间有没有联系,能否将两者统筹起来考虑等问题引起众多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视。笔者认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先选择,也是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并为构建“新农村循环经济体系”新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的定义到目前为止没有统一的说法。从生态学上分析,循环经济是对自然生态规律的充分利用,是对自然生态中物质和能量流动形式和状态的模拟,借鉴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和共生原理,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小化和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最终是要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从经济学上分析,循环经济是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也就是说不产生外部不经济性。基于此,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指在自然资源、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组成的有机系统内,在资源投入、物品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整个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高消耗、环境高破坏的线形增长的经济形式,转变为依靠现代生态型、绿色型、资源循环型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型经济。传统经济是产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中以资源高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环境为代价。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存在着质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和原则
1.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
(1)在资源开采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2)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大力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4)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5)在社会消费环节,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2.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循环经济被广泛认可的操作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原则、资源化(Reuse)原则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减量化原则主要针对的是输入端,它要求从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资源使用的节约和污染的减少,要求用较少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再使用原则属于强调资源利用的过程性,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延长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它要求产品以初始的形态被多次使用,而不是一次性产品;再循环原则是针对的是输出端,这一原则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能够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没有用处的垃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废品回收利用。
随着人类对循环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入,有人在“3R”的基础上提出“5R”原则,即增加“2R”,分别为再生性(Recover)原则和替代性原则(Replace)。再生性原则是指在资源的使用中,对可再生资源要在能够保证,再生的前提下使用,使资源的消耗速度不高于资源的再生速度;替代性原则是指对不可再生资源应寻求替代性资源,也即开发新的资源。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般定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为进一步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农业技术的指导下,把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越来越趋于完善,操作也趋于成熟,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思想的理解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般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也有一定的建设规律和模式,对其模式的探讨有助于认识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不仅仅是农村经济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科学。教育、文化、生态等的有机系统,涉及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和多个系统。借鉴其它地方的开展模式,结合自己的研究观点,提出以下一种创新目标模式,如图1所示。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涵。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阐释和模式的初步探讨,可以总结出其基本的核心思想:在对新农村建设症结问题即“三农问题”的分析下,逐步运用现代技术和多方支持,把传统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凸显“四个文明”的新型农村。
四、循环经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
(一)循环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讲,认识事物要从把握事物的本质出发,或者说是事物的核心所在,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准确地区分或连通不同的事物。在分析了循环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思想和内涵后,初步总结出了两者的核心内容,这对于认识两者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从循环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者的本质出发,通过“投入/产出”作用机理连接了两者的内在关系,其关系如图2所示。

新农村建设的“新”字应该体现在哪里?就以上两者内在关系、目标设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循环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新的融合。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将是新农村建设“新”的突破口和经济发展点,将其称为“新农村循环经济体系”新模式。
(二)循环经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
循环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发展对象、目标或结果,循环经济(模式)势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结果)有一种潜藏的作用,前者对后者应该存在着一定的运行机制。从图2中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其作用机理似乎看起来只是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过程,其实这并非是简单的资源的增加,而是在“3R”或“5R”原则的约束条件下的“投入”。这种“投入”将折射出多方面的作用机理,并且这种机理作用下的双方能有较好的吻合。如,减量化原则——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资源化原则——秸秆的深加工;再循环和替代性原则——沼气的开发与应用等。很明显,前者是循环经济的内容,后者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鉴于此,以下结合四川省实际,在突出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分析循环经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
1.循环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节减集约化
四川省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气候、土地资源由于区位优势显得很丰富;省内河流年径流量约3000亿立方米,居全国之冠,全省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5。可是,四川人口约8800万,列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很少。如,四川土地占全国面积的5.1%,列全国第五位,但平均每人0.6公顷,为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76%。如此一来,在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作用就很明显。循环经济首先提倡减量化,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要以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所以四川省建设新农村对各种资源的节约措施必须落到实处。
(1)集约用地。土地越来越成为人类的稀缺资源。新农村建设必然要修建民居、修路、建设基础设施、甚至建厂,土地便成了最大的问题。循环经济注意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提倡农产品的高产优质。如,四川一般水稻亩产不到500公斤,而广汉、郫县两市(县)用优良品种生产的超级水稻亩产可达800公斤以上。
(2)节约用水。四川省平均水资源总量26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040立方米,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而且时空和地域分布不平衡,在人口和耕地最集中的,工农业产值占全省85%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只占22%。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兴修农田水利必须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改变“大水漫灌”的粗放方式。循环经济提倡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作物结构,变对抗性为适应性。
(3)节约用能(油、柴、煤等)。现代农业倡导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耗用大量的柴油、汽油,这方面的节约潜力很大。循环经济在节省能源方面渗透很深,在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很有针对性,对新农村建设既起到了节能的作用又起到了环保的作用。
2.循环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保护
循环经济在资源方面的作用是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在环境方面的作用是以最少的甚至是零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循环经济的环境理念对其作用和影响一样收效颇丰。
(1)减少用肥。首先,化肥特别是氮肥的大量使用,不仅影响肥效的发挥,而且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甚至失效,造成化肥严重浪费,也造成农民经济上的浪费,更造成稀有肥沃土地的浪费;其次,大量化肥的流入水体和土地,造成大面积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地污染。因此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广测土施肥、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四川省在这方面的潜力很大,如果得以实施既可减少浪费,又可降低生产成本,还可治理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减施农药。过量使用农药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不仅对大气、水体、土地等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增强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杀伤有益生物,而且对人体和其他野生生物、家禽等危害也十分大。循环经济理念要求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禁生产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施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办法。如,四川在新农村建设时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沼气,用沼液代替农药,沼液防病实际上也是一种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运用生态良性循环办法来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防治病虫害,这样既可以减少病虫害,又可以保护生态。
(3)村容整洁。如果在几年前到过中国农村的人都应该对大部分农村有个初步的印象:脏、乱、差。村中随处是垃圾废弃物,道路泥泞不堪,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村民卫生条件很差。对此,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作用明显,一个简单通用的项目就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脏”的问题——沼气开发。四川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天雄村沼气开发利用工程很具代表性,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明显看出,流程图的终点都起到了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的作用。循环经济资源化、再利用、替代性等理念很好的在天雄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影响力甚大。
3.循环经济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点。在农村,农民的发展是一切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把人“发展”好,使农民富裕、生活舒适才算真正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特征就是“生活富裕”。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高级的经济发展方式,作用机理是隐藏的。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生态经济,一方面是人直接受益,另一方面是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免受破坏。对于农民来讲,一方面是得到高品质的农产品,收入得到增加,另一方面是维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从而远离亚健康和疾病,节约了农民的医疗支出。
(2)以人为本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人要发挥作用就要涉及人口素质问题。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除了加强文化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减人”,也就是计划生育。循环经济理念讲究高效率,以人为本则是农民劳动的高效率。首先,根据农业对各种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组织的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其次,有高技能的农民可以成建制地走向市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再次,农民自行可以加工农产品,农产品加工比直接出售农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其实这正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大力作用,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键是较好的选择。
总之,“新农村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新模式很好地诠释了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理,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发展可持续,农村旧貌换新颜,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张瑞祯.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法律思考[EB/OL].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31433.2005-12-01.
[3]闫敏.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EB/OL].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hjj/760307.htm,2005-01-08.
[4]贾华强.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更上新台阶[EB/OL].
http://www.ce.cn/xwzx/gnsz/gdxw/ ... 918_8611565_1.shtml,2006-09-18.
[5]刘静暖,代栓平.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一从“3R”到“5R”[J].税务与经济,2006,(2):78-81.
[6]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课题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J].小城镇研究,2006,(6):5-82.
[7]季昆森.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J].中国科技投资,2006,(6):6-8.
作者简介:任平(1978一),男,湖北荆门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土地经济评价;曾永明(1986一),男,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任平 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曾永明 来源:《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