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会计与财务管理论坛 七区 会计与财务管理
7370 2
2010-06-01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一体化, 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其国际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理论上对我国会计国际化必然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分析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现状及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正确把握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取向,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新模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
    一、会计国际化的含义及内容
    (一)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亦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二)会计国际化的内容
    会计国际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化和会计实务国际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政策惯例,其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2.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
    3.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指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4.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指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
    5.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惯例国际化。即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同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法和报告体系等。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1.会计国际化是促进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展非常迅速,许多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遍及全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企业与其他各国跨国公司的业务往来无可避免。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在考虑到东道国的财政、税收、会计政策对其影响以及该国对跨国公司监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母公司为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需要公司整体及各子公司编制合并报表,以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同时,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这些都要求消除各国间会计处理的差异,按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来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
    2.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潮流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国际间的贸易越来越发展,越来越重要。在国际贸易中,购销双方都需要利用披露的会计信息来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如果购销双方都依据基本相同的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披露会计信息,那就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和沟通,有利于双方做出判断和决策。因此,我国要参与对外贸易、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就必须进行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3.会计国际化是降低编制会计报表成本的需要
    在各国会计准则存在差别的情况下,企业会计部门往往需要编制许多套不同的财务报表,以满足不同国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会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如果各国对会计报告与披露的要求不存在过多的差别,编制会计报表的成本就能大幅降低。
    4.会计国际化是资本市场全球化的需要
    进入21世纪,资本市场进一步全球化。这种资本市场全球化在促进经济的国际化和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为投资者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的资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公司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高各国会计准则的等同程度。
    目前,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沪深交易所已有1 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100多家为B股公司,在境外有50家H股公司,还有大量在其他国家注册并上市的中资公司。我国企业也必须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5.会计国际化是会计服务全球化的需要
    社会经济环境主导着会计服务的发展方向。全球性贸易往来、资金流动和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经济整体。作为会计服务客体的公司聘请的注册会计师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活动,他们的审计活动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同,增强了在外国拥有财务利益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安全感。其他的会计服务在审计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突破了国界的限制,成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必须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使得我国的会计服务为其他国家接受。
    6.会计国际化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金融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但同时也隐含着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为了有效地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我国需要与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互相沟通、协调会计准则,作为与各国之间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参考资料。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准则的建设方面进步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新制定的会计准则考虑到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原因,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列示了四种可选择的方法。
    2.基本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新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3.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改变债务重组“一刀切”现状。新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执行后,一旦债务人获得了债务的豁免,反映到报表上将会是直接提高其当期利润和每股收益。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的表现为:
    1.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信用问题和“三角债”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毒瘤,若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资本市场就不能满足企业筹资和融资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之后,随着国外的投资者蜂拥而至,同时带来了强大的资本和技术,希望瓜分中国市场,这对我国弱小的资本市场冲击很大。因此,只有壮大我国的资本市场,才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才有强大的根基。
    2.会计准则与制度关系混乱。现阶段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准则和制度并存的模式。一方面,在不断地制定和颁发新的会计准则和修订已发布的具体准则;另一方面,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然而各自的详简程度都不同,规范的对象一致但有时规范口径有出入,这会造成使企业无所适从的情况。
    3.国内会计高层次人才缺乏。从会计人才的国际交流来看,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为其提供会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全球化。但就目前来看,国内的会计水平无法为其提供全球性的服务,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不足,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人员供不应求,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资本市场运作、精通外语及熟练掌握计算机的高级专业人才则更加缺乏,这就导致会计服务行业不能拓展会计服务领域,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经营也受到限制。
    4.会计信息质量低下。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披露规范过于简单,层次不够清晰,透明度不够高,公平执行的力度不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5.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上迈出了较大步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会计准则的具体执行还存在一定问题,还得不到有效执行。
    6.参与国际会计组织活动不多,影响较小。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参加了证券管理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以及亚太地区会计师联合会等地区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国际会计组织中的影响力很小,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很不相称。
    四、现阶段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建议
    1.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夯实会计国际化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会计国际化主要依赖于公开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共同认可和接受的会计准则可以获得诸多潜在利益。一方面,可以降低跨国界提供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能降低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评价成本,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降低资本成本。
    2.完善会计准则,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全面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异,充分参考和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会计准则的内容,使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会计环境。同时,还要服从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突出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摆正会计准则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避免准则与制度关系的混乱。另外,还应加快准则的制定速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争取财务信息主要相关者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调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准则的制定、培训、宣传、研究工作, 使准则尽快深入人心。
    3.继续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机制
    完善的自律机制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为此,需要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充分利用国际会计公司的优势,在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与国际会计公司联合的同时,培养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内事务所或会计公司;改善CPA(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充分发挥中注协及各地方注协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努力提高国内CPA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增强CPA的风险意识与法律责任意识。
    4.加快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为了使我国会计国际化健康、有序地进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才培养制度。首先,要培养出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学家,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积极参加国际会计活动,扩大我国会计在国际上的影响。其次,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电子信息技术等新的知识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造就国际型会计人才;又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业务素质。再次,要全面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客观、独立、公正地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这样,通过人才的培养,可以提高我国会计在国际会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5.坚持改革,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要真正实现会计国际化,使制定的会计准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不是简单照搬的问题,而是必须加快配套制度的改革,要在组织保证、人员培训、法律协调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然将招致改革的失败。
    6.积极参加国际组织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会计活动,包括各类技术研究小组的工作及协调工作。要及时把握国际会计的动向,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国际化进程的了解,扩大我国在国际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形成过程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孙蕊。谈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0)。
    [2] 曹惠民,柴庆孚。会计准则国际化与我国会计教育[J]。中国农业会计,2007,(3):20-22.
    [3] 曾浩。2006WTO框架下的中国会计国际化[J]。科技创业,2007,(3):64-65.
    [4] 邓丽平。从新会计准则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4):39-41.
    [5] 尹燕春,陈军杰。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6)。25-26.
    [6] 喻宝珍。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31):234.
    [7] 岳雪莲。会计国际化理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43-44.
    [8] 周玉战。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分析[J]。乡镇经济,2007,(1):72-74.
    [9] 佟明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及存在问题[J]。商业经济,2007,(2):69-70.
    [10] 王颖驰。浅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65-66.
    [11] 郭秀珍。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目标[J]。中国农业会计,2007(2):5-6.



作者:王延祥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1 15:16:14
文章写得不错,很深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26 22:04:25
顶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