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种经济理论,给人多一种选择。最近取得了一点小进展,分开了商品和价值。分开商品和价值是认识现实经济运行的基础,商品是实体,价值是社会关系,实体不是关系,关系不是实体,商品不是价值,价值不是商品的价值。要认识经济如何运行,必须分清商品和价值。
把商品和价值分开,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物权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有什么用,物权是商品属于谁。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消费使用价值产生的效用递减,商品需要交换。物权是商品交换的前提,不存在物权,就不存在商品交换。
现实经济中,几乎不存在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存在、商品消费也存在,唯独商品交换几乎不存在。现在所谓的商品交换都是买卖,买卖产生价值,商品交换不产生价值,买卖不是商品交换。买卖由交换演化而来,但买卖和交换有本质区别,买卖不是商品交换,因为买卖产生价值,商品交换不产生价值。
最近这两天又有个小进展,以前是用债权、债务分析经济周期,现在调整为用债权人和债务人分析经济周期。一些经济学家所说的“去杠杆”用的是债权债务分析,债权债务和债权人债务人有相同的一面。
为什么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没有建立起符合实际的理论体系?因为经济学太宏观、太细致了,可能一些学科不像经济学这样复杂、跨度大。比如,债会到期,人们往往把债会到期和“归还债”连在一起,偏差就出现了。债会到期是真,但债到期只能冲销,不能归还。所有的欠债都没有办法归还。现实中是“欠债还钱”,为什么?因为现实中的债是分等级的,等级最高的债-银行债务是货币,所谓的“欠债还钱”是用银行债替换普通债,发行债券也是这个道理。
债缩小成银行债,价值就缩小成货币了。银行债是货币,银行债权-贷款可不是货币,货币和贷款是完全独立的。银行债有自己对应的债权,银行债是货币,银行债权不是货币,经济行为非常细致,稍微不小心,就会出偏差。微观上的偏差,很可能是宏观上的错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区分价值和商品为寻找价格涨跌规律制定方向。价格升跌是经济活动回避不了的问题。如果认为价格是商品的价格,商品是生产出来的,就会从生产领域去寻找价格升跌规律,从生产领域不可能找到价格升跌规律,因为经济学家找了几百年也没有找到。从价值是社会买卖关系可能能够找到价格升跌规律,因为价格是买卖产生的。买卖是寻找价格升跌规律的可能方向,由于货币由债缩小为银行债,找到价格升跌规律的难度加大了。
两个小进展,一个是区分商品和价值,另一个是把人分成债权人和债务人。从价值循环运动、价值分析跳到投资、投机分析,投资、投机分析是追踪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买卖行为产生社会债权债务关系的必然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