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重组形成的大企业集团更应特别重视实施企业文化引领战略,形成统一的、更高层次的企业文化,发挥其导向、引领和凝聚作用,促进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重组整合等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树立集团整体形象和文化品牌。
融合创新企业文化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集团化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有统一的、更高层次的先进企业文化作支撑。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成员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融合,建立起基于共同愿景和共同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文化纽带。
正确处理以人为本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关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智为本、人才为本、人心为本、人和为本,使全体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积极创建者、自觉实践者,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主体作用。同时要深刻认识企业文化不仅要符合企业自身的需要,更要符合市场要求的原则。
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提升的关系。深入挖掘企业原有的优秀文化元素,使先进的企业文化因子在新的文化体系中得以发扬光大;同时坚持融合与提升,借鉴国内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创新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富有时代精神的企业文化。
正确处理整体统一性与个体差异性的关系。文化的一致是企业灵魂的统一,是企业的精神纽带。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形成统一的文化要求,统一的企业形象和统一的企业品牌。同时在主体文化统一前提下,所属企业(单位)可有一定差异,允许体现自身特色的优秀个性文化相融共进,发挥功能作用。
正确处理企业文化整体建设与逐步推进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统一规划设计,全面融合提升、系统全面导入。而企业文化又具有巨大的惯性,改造企业文化涉及到打破企业久已存在的定势。因此,在推进中要注意保护企业的优秀文化元素,循序渐进,逐步融合。
正确处理企业文化的前瞻性与实效性的关系。必须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立足高远,体现集团化企业的广阔胸襟和宏伟抱负。同时要紧密结合发展实际,突出特色,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企业、市场和战略重点的变化,进行及时完善和调整、创新和突破。
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系。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文化不仅要在自身发展中创新,更要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思想和企业的各项制度、管理中,不断促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使企业创新精神长盛不衰,实现企业文化的引领功能。
融合创新企业文化必须做好统一化策划和管理
集团化企业不是原有企业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发挥协同效应等集团化优势,形成新的、更强大的竞争实力和企业形象。融合创新企业文化,必须确定其核心理念体系,确立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统一管理。这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理念识别系统建设与管理。主要是整合创新提升形成集团的企业使命、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等企业文化核心内容,抓好宣传贯彻,加以落实。二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基本要素的设计以及应用要素项目的确定和导入等。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企业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应用要素项目主要包括事务用品类、广告营销类、标识招牌类等。三是企业行为识别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行为规范等。由集团制定统一的行为原则和标准,所属企业(单位)据此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
融合创新企业文化必须健全完善管理体制
融合创新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科学的管理体制是保证。集团文化建设管理要在党政统一领导下进行,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与此同时,要明确主责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归口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统一策划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等,并指导监督工作落实。此外,所属企业的管理体制要与集团相适应,成员企业的文化建设应统一在集团企业文化框架内进行。
融合创新企业文化必须持续抓好系统导入
文化体系相对完善之后,核心的工作是持之以恒地抓好宣传贯彻与导入。通过持续全面地导入集团文化,系统植入企业核心理念,统一企业形象标识,培育统一的企业行为,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须进行的工作包括:一是大密度地加强教育和宣传。通过组织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开展企业文化征文和知识竞赛,举办企业文化论坛及交流会、展览会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文化导入活动,使集团文化深入人心。二是把握好分类实施、分块推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集团化企业内部各企业情况,将集团核心理念及标识系统有步骤、分阶段导入。在行为识别系统的导入中,全面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建立各方和谐关系,树立良好的集团形象;严格规范内部管理行为,塑造整体企业精神面貌;全面落实企业理念,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为落实企业理念献计献策;全面修订和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把集团文化植根于企业管理的沃土之上;逐步建立员工行为规范,包括礼仪、着装、技术提高、素质培训、职工管理等。
作者:卢彤书 来源:《中国冶金报》2010年0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