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几点思考
要点:驳斥新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货膨胀时购买力不变的观点
通货膨胀引发失业
重新解释菲利普斯曲线
关键词:流向性货币政策
供需恶化
因果关系
我们的问题来自当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N·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在论及通货膨胀的成本时,他认为通货膨胀并没有直接减少劳动者的购买力,他在书中写到:“由于大多数人通过出卖他的劳务,例如他的劳动,而赚得收入,所以,收入的膨胀和物价的膨胀是同步的。因此,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购买力。”之后,他又进一步阐述了通货膨胀的成本是较为隐蔽的。这种成本包括所谓的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的加剧、税收负担的不合理变动、混乱和不方便,以及任意的财富再分配等。
曼昆所谓的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即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量的增长引起的,而且他引用了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话:“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我们此处暂且只考虑货币量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
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令π为通货膨胀率,r为社会所有经济主体收入的增长率,我们得到这样一个数学公式:
E=r/π
曼昆认为社会经济主体收入的膨胀与物价的膨胀是同步的,用公式表示即为:
E=r/π=1
在这种理想的情况下,曼昆认为人们的购买力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先假设这一等式成立,即人们的收入都随着通货膨胀而同比例地提高。我们看到,人们的收入之间是有差距的,当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时,那些收入较高的人收入的增长幅度明显的高于那些收入较低的人。假设通货膨胀率为10%,如甲工资是500元,收入增长10%,则收入上升到550元,增加了50元;乙工资为1000元,收入增加10%,上升到1100元:甲乙收入差距扩大了,即此时甲的购买力相对于乙是下降了。所以,即使当这一等式成立,人们的购买力也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况且这一等式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成立。 货币量的增长引起通货膨胀,但增加的通货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并非像直升机在空中平均散发一样(曼昆语),是每个人手中的通货平均地都得到增长。增加的货币更主要的流向了与ZF关系密切的大企业、银行和这些企业主,因为货币的发行本身与ZF的意志相关,ZF的意志决定了新增货币的流向。我将ZF的这种货币政策定义为流向性货币政策。
令π为通货膨胀率,r为这些大企业、银行和企业主持有的货币的增长率,由于这些经济主体的重要地位,他们持有的货币的增长率r大于或至少等于π,即有
E=r/π≥1
ZF的这种流向性的货币政策,或出于本身利益的需要,如果ZF需要大量的货币以维持其巨大的支出;或非理性的妄图通过加大对重要产业部门和经济集团的支持,以使他们增加产品供给,从而以捷径般的实现产量增加,失业减少,拉动经济增长。反过来,通货膨胀的加剧,又迫使这些经济主体加大了对ZF货币的需求。典型的例子是二战后旧中国和1922年-1923年间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前者是国民ZF为弥补军费的不足,不负责任的滥发纸币;后者是德国的魏玛ZF为摆脱恶性通货膨胀,加大对容克集团的资助。
ZF将大量增加的货币分配给了那些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企业、银行和企业主,而与此同时,由ZF关系不大的普通劳动者则是这种流向性货币政策的边缘者。 由于面对高的通货膨胀率,他们手中的货币价值减少,而他们的收入比没有成比例的增加,即他们收入的增长慢于价格的增长。
令π为通货膨胀率,r为劳动者收入的增长率,则这种情况可以表示为
E=r/π<1
所以我们看到,随着通货膨胀的发展,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减少了,即他们的购买力被剥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