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007 4
2010-06-28
  第一,古典经济学是以社会生产为中心的,它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国民财富是从哪里来,是怎样积累起来的,国民财富的本质是什么。重商主义者认为是从对外贸易和不等价交换中积累起来的。只有金银才是真正的财富。古典经济学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重商主义者截然区分开来,它认为财富是从社会生产中来的,财富取决于一国可使用的生产性劳动的多寡,从而一切妨害资本主义生产,妨害资本积累,妨害增加生产性劳动的社会力量、政治制度因素,都应该受到诅咒,应该被消除。马克思甚至把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说成是为生产而生产的经济理论家,他在科学上的真诚使他相信,即使是资产阶级,如果它妨害资本主义生产,也应受到诅咒。与此相反,边际主义理论却是以交换为中心的,它认为经济学要研究的是怎样以现有的稀少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怎样通过市场交换最有效地配置资源,它的基本假定是追逐自己私利的经济主体,在种种交换可能性之间进行合乎理性的选择,这些选择通过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它的一般模式就是稀少——选择——均衡。总之,它要论证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和谐,而不是资本主义财富的积累。边际主义的生产理论本质上仍是交换理论,它是从投入与产出的交换,从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上买者与卖者的关系、从静态的选择可能性上去看待生产。英国经济思想史家罗尔指出:“一种经济现实,不管它多么复杂,这种经济现实可以立即简化为市场上交换交易的网状组织。……那么,如果我们把经济体系看成是许多独立市场的巨大集合体的话,经济研究的中心问题便成为交换过程的诠释。”可见对边际主义理论来说,交换行为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纲,纲举目张,生产与分配都从属于交换行为。

  第二,古典经济学从研究财富的生产出发,必然重视对资本积累过程的研究,而资本积累只能来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产品。为此,就必须研究剩余来自何处,剩余怎样衡量,社会经济体系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以及剩余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分配对资本积累的影响。对于边际主义者所描绘的市场交换来说,剩余产品没有容身之地——交换关系表现的是私人占有的自然权利,不是你的就是我的,既然物品(资源)稀少,那么物品总不会没主。在边际主义的参考系中,资源配置的根本标准是经济主体的最大效用,而不是社会生产体系的维持和扩展,因而资本积累(储蓄——资本形成)成了附带性质的消费决策:即经济主体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以当前物品来交换未来物品,愿意“忍欲”和“等待”。这就把剩余的生产与分配问题排除了。

  第三,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生产看作是一个生产——消费的循环过程,即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被不断地消费,在这个过程终了,又要从年产品中得到补偿,这是由生产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受任何人的偏好所左右,正是在再生产的循环过程中,产品的市场销售才成为一个重要环节,它作为年产品的分配机制保证各部门的资本家按照一定的交换比例实现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同时实现剩余产品(纯产品)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分配社会生产中各部门的相互补偿,整个体系自行更新的循环过程,是古典派价值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出发点。与此相反,边际主义描述现实经济运行的生产理论模型却是一个从生产要素投入到消费品的产出“单行道”,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一样只不过是市场交换的前提,交换完成,买者与卖者各得其所,交易而退,一切又都从头开始。边际主义的循环流量图是说明交换的,即经济主体分为家庭和厂商,市场分为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厂商与家庭在两个市场分别充当买主与卖主,由此引起循环。但是从生产过程看,产品进入产品市场后,年产品中用于维持再生产过程部分在这个循环中就反映不出来。对于每一次的交换循环来说,最初的资源禀赋又要重新从外部给定,以致于人们无法断定这个满足最大效用的交换循环能否再现,整个社会经济体系能否生存,以及每一次资源配置、每一次生产能力的形成和每一次的交换循环之间怎样街接。从单行道式的生产过程中无法得到回答。

  第四,古典派认为纯产品在不同阶级间的分配,对资本积累和财富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而剩余的分配又必然通过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各部门之间的实物补偿同时完成,剩余通过价格的分配实际上是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正因为如此,剩余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分配才会引起价格型式的变动,但是,“价格变动的纯结果以及它的完全正当性,仍然是在每一生产部门中恢复平衡的简单问题。”换言之,分配再变,再生产的平衡也总是要满足的——通过产品相对价格的相应变动来满足。边际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实际上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厂商根据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它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家庭根据它从提供生产要素服务中得到的效用决定供给,供求决定价格,决定各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这里没有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不同地位起不同作用的阶级,只有不同的要素和不同的收入,这里没有剩余,只有要素服务与最终产品的间接交换,正如多布所指出的:“正是这种单向流量才使对中间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所谓价格归算具有单独的意义。”

  第五,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马克思),他们是把追逐私利的“经济人”的活动当作一种经济体系的“自然秩序”或客观规律来研究。因此在他们的剩余生产与分配的参考系中,无需诉诸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这里没有消费、效用、需求的位置,产量决定与价格决定是分离的。而边际主义的供求论者则把社会经济活动归结为个人之间的交换活动,个人的活动又归结为个人的感受与谋略,在他们的交换过程参考系中,需求与供给作为剪刀的两刃同时相互地决定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这个均衡最终是要由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来说明的。这种主客观因素的“杂交”,并不令人满意(我们在上一章中已谈到),正如斯位法称之为“纯粹边际理论家”的维克斯蒂德所说:“一旦主观因素通过需求函数而被引入(经济分析),它必然渗透于整个分析,湮没由供给曲线所代表的客观因素。”①马歇尔用“忍欲”“牺牲”对客观成本作主观解释,但忍欲与牺牲无法客观地衡量,不能适应于边际方法所要求的数量分析,因此机会成本取代了“真实成本”。机会成本不再代表生产一定量产出所必需的投入,而代表生产一种产出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出,这与交换过程中的主观选择完全对称。概言之,古典经济学代表了一种客观的、阶级的分析,边际主义代表了一种主观的、个人的分析,两种理论分析的对象不同,起点也不同;逻辑推理的层次不同,方向也不同。

  第六,鉴于上述古典派与边际主义在经济分析方法论上亦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地说它们的均衡观是完全不同的。所谓均衡是指经济活动达到了一种不易再发生变动或即使发生变动这些变动也会再趋向于它的一种状态。经济分析只有知道了均衡状态会在什么条件下出现,才能进一步分析之所以没有达到这种状态的原因。古典派的均衡观并不排斥因果关系,相反他们正是要用因果关系来说明均衡,从而建立起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一元论的分析结构。例如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去考察其它经济范畴,以价值决定的规律说明分配的规律,再说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而边际主义则断然抛弃因果分析,转向相互作用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在交换过程的表面联系中兜圈子,供求相互作用,价格产量相互作用,这也不足为怪。在交换过程中还能看到什么确定的因果关系呢?在边际主义的分析模型中,均衡本身就是均衡的原因,它远在模型的假定中直接地假定了。由于每个经济主体必然要趋向均衡,所以整个经济体系必然趋向均衡。就它的高度不可否证性来说,边际主义的供求均衡论并未包含什么新的经验内容,或使人们对经济活动得出新的认识,所以它实际上代表着一种退化的科学研究纲领。其次,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均衡是存在于历史时间过程之中的,它从再生产和资本积累过程的角度看问题,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决定积累,积累又决定下一个周期的生产……最后达到一种自然均衡的状态——静止社会。正因为它把均衡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最后结果,所以它既可以在逻辑上坚持因果分析,又可以处理时间过程中的因果循环。生产与分配的相互作用存在于时间过程之中,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过程又受到生产与分配相互制约的影响。在时间过程的任何一个片段上,都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可循,而整个过程本身因果又是相互作用的。与此相反,边际主义的交换均衡却是存在于没有时间维度的经济主体的主观意念之中,它所研究的种种边际变量,并非发生于现实之中,发生于时间过程之中,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或可能的选择并存于经济主体的心目之中。最后,古典派的均衡并不意味着供求必然相等,只要通过生产价格,所有部门的资本家都能获得平均利润,所有部门的生产消耗都能在价值上和实物上得到补偿,就满足了均衡的条件。而且并非所有部门都会对再生产的均衡发生同样的影响,其中真正重要的是必需品生产部门的均衡,因此并不存在笼统的一般均衡这样的条件。从价格决定与产量决定的分离来看,只要价格不再变动,就可以意味着一种暂时的均衡。在凯恩斯后来的分析中,工人即使愿意降低工资,仍不能就业,劳工市场上供求并不相等,却仍然达到了一种非充分就业的均衡。而边际主义对均衡条件作了更严格的规定,供求量与供求价格必须相等才意味着均衡,这种严格的规定只能使它的分析范围更狭小,只能使它的前提更脱离现实。这种分析结构越是精致,越是一般适用,它离资本主义的实际经济运动就越遥远。

  以上比较分析表明,在古典学派与边际主义两种参考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二者无法通约或转换,因此,要皈依一种“范型”,就意味着与另一种“范型”彻底决裂。斯拉法在三十年代以前的批判之所以被称为“内部的批判”,就是因为他当时尚未完全摆脱传统的供求均衡论的范型,而是在边际主义的参考系之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好生折腾了一阵,如果斯拉法就此止步,没有再进一步重新确立古典学派的参考系,那么“斯拉法革命”也就不成其为革命了。

以上内容摘自陈必大所著《政治经济学对微观经济理论的挑战——斯拉法体系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28 08:17:17
沙发 谢谢 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8 08:42:37
古典经济学与边际主义的区别绝不是参考系的不同。因为它们所研究的都是同一个对象,虽然它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参考系,但如果它们的研究都是正确的,那么它们的结论就应当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在事实上,它们的主要结论不仅是不可相互转换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因此,它们的区别就绝不是参考系的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