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
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开始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游说美国政府,强烈要求当时的里根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更有许多经济学家也加入了游说政府改变强势美元立场的队伍。
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Nigel Lawson)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协议中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据说在广场会议上,当时的日本财长竹下登表示日本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压低美元汇价,甚至说“贬值20%OK”。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政府当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 Bergsten,当时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从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从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美日博弈
美国的利益很简单,日元升值,缓解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以及外债;日本当时面对美国步步紧逼时,财政官员竟然想不出几个像样的交换条件,搬出在在世界银行、IMF份额等谈判条件。
结果
美国:大获全胜,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日本:表面上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最初十年,日本年均经济增速仅仅略高于1%,这十年被称为“失去的十年”,并拖累日本经济至今;日本在世界银行以及IMF中份额都提高到第二位。
但是日本并不是像所说的那样一无所获。升值后,日本开始大量资本输出,在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的后花园——南美洲购买自己本国所缺的——矿产资源,仔细想想如果没有美国的默许,日本在美国的后花园里面买矿,美国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rmb升值迹象
IMF投票权中国排名由第六升至第四。(该不该高兴?)
“继续”推进人民币的汇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