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906 10
2010-07-02
    劳动价值论是从生产环节上研究订价原则的,或者说是站在供给者的立场上研究订价原则的。然而,从效用价值论到西方经济学,都是从销售环节研究订价原则的,或者说是站在供给者与需求者共同的立场上研究订价原则的。
    效用价值论直至西方经济学的共同特点是,需求者竟然对价格或均衡价格的确定也有影响力。因为需求者能感知商品的效用,并根据效用的大小承认或不承认供给者的标价。其实,这是表面现象。再说,每个人对商品效用的感知是不相同的,而价格不能因为需求者的感知不同而不同。
    俗话说得好,“买的不如卖的精”。需求者表面上可以与供给者讨价还价,好像与供给者有平等的决定价格的权利。实际上,供给者早就预谋好了价格底线,无论需求者怎样讨价还价,供给者也不会低于价格底线出卖他的商品。需求者讨价还价的结果顶多是让供给者没有得到超额利润而已。如果需求者们全都过分压价,逼得某种商品的供给者无利销售或亏本销售,那么,该种商品的供给者们将陆续撤出该行业,引起该种商品供不应求。于是,被压低的价格又会提高。显然,价格底线不可能由供给者与需求者共同决定。
    所谓均衡价格不是供给者与需求者的利益均衡,而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利润率均衡。在各行业的资本利润率趋于一致的条件下,各行业内同类产品的平均售价才有可能是均衡价格。当然,质量、功能、外观差的产品,其价格要低于同类产品的价格;反之,质量、功能、外观好的产品,其价格要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需求者只有在同类产品这个范围内才能因效用的差别与供给者讨价还价。然而,效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却突破了同类产品的限制,竟然比较不同产品的效用大小,在销售环节上研究订价原则,全然不知“买的不如卖的精”,实属学者幼稚病
    不难想象,价格早在生产环节上就已经预谋完毕了。销售环节上的讨价还价只能迫使价格在预谋的价格底线上波动而已。当然,商业没有生产环节,批发商与零售商都是在采购环节上预谋售价的。总之,销售环节不可能确定价格底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2 18:28:38
这是在另外一个帖子中个回帖,附在这里,看看有没有道理:

有关利润的问题,我认为你说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观点是对的。
只是在理解上,略有不同。
我谈谈我的看法。
比如,有a、b两个同样的鞋厂,都是平均每人一小时做一双鞋。再假设,鞋一样,都是每双10元,其利润利率也相同()也可假设都为零)。现在a鞋厂引进了新技术和设备等,总之,一小时做两双鞋。
因为,在信息并非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很多东西的市场价格都有惯性的特征。所以,a鞋厂在新技术和设备条件下做出的同样的鞋在第二天没有理由不能还卖10元一双。但是,经验会告诉a厂,其销量不会增加,也将保持原状。
为此,a厂会面临两种选择:裁人,或降价促销。要是每做一双鞋所增加的成本与两双鞋在降价一定幅度后的总利润相比是合算的,a厂就会选择适当降价促销。这与裁人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有可能增加利润——只要新技术和设备的成本不过高。

比如,降价到每双9.5元。这时,a厂的销量无疑会增加。
与此同时,b厂的销量就可想而知了,必然不断下降。为此,b厂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势必也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等,并把价格定得比每双9.5元还要低一点。

由此不难看出,只要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其鞋价会自动回到所说的价值处。只是,这要有一个过程,利润就是打这种价格时间差得来的。由此也不难推论:利润率是波动变化的,绝不会趋同于某一大于零的平均值。倒是,企业不思进取,其利润率很快就会变成零甚至为负。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ge=3&from^^uid=9695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 20:35: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10:47:3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0-7-2 18:28
这是在另外一个帖子中个回帖,附在这里,看看有没有道理:

有关利润的问题,我认为你说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观点是对的。
只是在理解上,略有不同。
我谈谈我的看法。
比如,有a、b两个同样的鞋厂,都是平均每人一小时做一双鞋。再假设,鞋一样,都是每双10元,其利润利率也相同()也可假设都为零)。现在a鞋厂引进了新技术和设备等,总之,一小时做两双鞋。
因为,在信息并非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很多东西的市场价格都有惯性的特征。所以,a鞋厂在新技术和设备条件下做出的同样的鞋在第二天没有理由不能还卖10元一双。但是,经验会告诉a厂,其销量不会增加,也将保持原状。
为此,a厂会面临两种选择:裁人,或降价促销。要是每做一双鞋所增加的成本与两双鞋在降价一定幅度后的总利润相比是合算的,a厂就会选择适当降价促销。这与裁人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有可能增加利润——只要新技术和设备的成本不过高。

比如,降价到每双9.5元。这时,a厂的销量无疑会增加。
与此同时,b厂的销量就可想而知了,必然不断下降。为此,b厂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势必也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等,并把价格定得比每双9.5元还要低一点。

由此不难看出,只要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其鞋价会自动回到所说的价值处。只是,这要有一个过程,利润就是打这种价格时间差得来的。由此也不难推论:利润率是波动变化的,绝不会趋同于某一大于零的平均值。倒是,企业不思进取,其利润率很快就会变成零甚至为负。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ge=3&from^^uid=969508
   王版的回帖与我的主题内容不相干。不过,我还是想说两句。王版举的例子没有逻辑矛盾。但是,王版的总结却令人失望。利润怎么会打是价格时间差得来的呢?难道生产技术没有新的突破时,企业就没有利润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11:08:46
吴本龙 发表于 2010-7-3 10:47
王版的回帖与我的主题内容不相干。不过,我还是想说两句。王版举的例子没有逻辑矛盾。但是,王版的总结却令人失望。利润怎么会打是价格时间差得来的呢?难道生产技术没有新的突破时,企业就没有利润了吗?
事实明摆着的,不是新产品或新产品系列(不谈垄断问题),企业根本就没有定价权。换句话讲,你以前好像也认同过,企业在给产品定价时一般并非是成本加利润。倒是相反,不能采用某些手段降低成本,因生产成本过高,很可能根本无利可图。除非某种东西其需求量远大于供给量,采用原有的生产方式才能获得一定的利润。比如,房地产热时,搞房地产总能赚到钱。可是,一旦趋于饱和了,就有大量公司开始赔钱而倒闭。

不是不相干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3 11:14:19
“所谓均衡价格不是供给者与需求者的利益均衡,而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利润率均衡。在各行业的资本利润率趋于一致的条件下,各行业内同类产品的平均售价才有可能是均衡价格。”

其“各行业的资本利润率趋于一致”没有事实根据,因此这么定价是没有说服力的,在理论上也站不住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