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老子几乎在每一章的结论中总是来一句话:“是以圣人。。。。。。”,“古之善。。。。。。者” 怎么怎么的。让后辈学者不明所以认为有“古之圣人”字样就是远古才有存在圣人,往后越是越来不争气的,这其实是中国人的好古情结在作崇。老子虽然没有说他的“圣人”这个概念是一种假说,可是,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假说。许多人认为“圣人”是道家理想中的人物形象,其在与道同体。如果是这样,我认为这种“圣人”其实就是一种行无不正,言无不中,无不过与不及,总是行为的边际效用处于“o”的状态,即价值符合最大化的人,许多人不明白这个不过是老子假设出来的理想化的人而已。从道德经之中的“圣人”想要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的理想境界来看,就是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一致的概念。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就是说,不用太过度的去作为、付出成本就可以实现需要达到的价值目的,这正是经济学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济
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的理性人的体现。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可见,西方经济学提出的“完全理性人”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来,只不过不是叫做“理性人”而是叫做“圣人”罢了。但是,“圣人”应该还不仅仅表现为“理性人”,而是在这个基础上使大家双(多)赢、帕累托改进的互惠、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这时才可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即整体的最优化的实现。
完全信息的完全理性行为的人在现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与环境完全信息,即使在认识论上可以做到完全信息,可是也难以做到行动与认识即知与行一致。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可以说,这种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神仙了,可是传说中的神仙也会犯错误,那么,也许最后就只有传说中的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才可能是这样的唯一了。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上面所说的真正的:“圣人”, 那么,既然这样,是不是我们作为一个凡人就不应该去求道、修道、得道追求成为理性中的“圣人”呢? ^当然不是,其实,孔子、老子等等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只是相当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空的人来说更加接近上面所说的那种“圣人”,对于当时的社会做出有杰出的贡献而被当时的人民推崇为“圣人”而已,
如果,用我们现代人的标准去看待他们,他们甚至在许多方面很可能比不上许多普通人,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道’幽深玄妙,幽深而幽深,玄妙而玄妙”而不敢去追求。其实,“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着“道”,这只要在于自己是否善于对我们身边的事物与自己的关系进行分析。真正的大道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它就在我们的身旁,等待着我们去随时认识、应用它们来为我们服务,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于“道”的认识不足够(信息不对称)导致我们没有把握、错过机会(有利于我们自己的环境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使它们从我们的身旁悄悄流失。所以说:“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以长生、成仙为目的的“修道”,不如以求知为目的的“学道”,而这个又不如以日常生活智慧形式的“体道”。 所以说,故“修道”不如“学道”,“学道”不如“体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够从总是使自己的行为生产供给量=消费使用量、消费使用量=(生理上的)必要需求量,知道自己什麽时候口渴了应该喝多少水,什麽时候饥饿了应该吃多少饭,什麽时候困了应该几点钟睡。。。。。。那么,这个与道家的修道、修仙的方法又有什麽区别呢?
许多人把道家学派的理论搞的玄之又玄,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玄学,这样做除了自欺欺人的故弄玄虚使人以为其高深莫测之外,就是在阻碍一门国学的真正发展,为普通民众所用,我作为一个现代人就深深的体化到学习古文书籍的艰难,本来多写几个字就可以比较白话的表达清楚的道理,我们的老祖宗却让自己的后代苦思冥想,甚至人与人之间对其文章的注释也是千差万别。其实浩如大海的古籍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有许多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
就比如,最近我在研究 “道”这个概念时发现与西方科学相通之处:这个状态阴阳平衡,阴=阳,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正是指一阴与一阳相互抵消冲气以为和即“o”态。从化学的角度来说是带有同等正电子的离子与带有同等负电子的离子相结合后不带有同等电子的“中”的状态,比如中子;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看看杠杆原理,当杠杆平衡时它肯两边的力定是相等的,但是,杠杆的支点的力却是“o”。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是参照系的坐标原点;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生产量=消费量、供给量=需求量、使用量=必要量,但是,这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来说,如果是引入时间的话,应该是:生产量/时间=消费量/时间、供给量/时间=需求量/时间、使用量/时间=必要量/时间,就是人得“道”时的状态是边际效用为“o”态,这是一个空间与时间的比率;从人体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说,是生理需要=心理支配下的行为,是知与行的统一。
可见,道家学派与经济学的理论是相通的,正所谓:“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