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类只有将自身的意识也视为一种物质才能正确认识以脑力劳动为主导的精神生产,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寻找到智慧文明的出路。
那么就是说,意识属于物质范畴从而是物质的一个“子项”咯?
2、
任何一个事物通过媒体传播而引起社会的群体关注进而引发诸多的认识和评论,这种现象正是群体互动认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发现“新闻炒作”的价值所在……
阁下头像所示的美女如果不是显示其头像,而是显示其全身裸照,从而更抓眼球,是否也属于为了这种显示“价值”存在而进行的炒作?我能否问一下美女芳名?
3、
但市场是一种什么力量呢?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仅仅触及无形之手就再也不能更进一步了,而辩证法却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消费者也同时视为劳动者……
您把辩证法看简单了。市场中的消费者不一定是劳动者!
4、
进入脑力劳动的精神生产时代,人们再也不像物质生产初期的时代那样唯物质利益是追了,而是将精神利益纳入了自己的追求目标,这种追求可以收获名,而好名声的获得,是要为社会作出贡献为前提的,那便是义,即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人类更高层次的追求是名利兼顾,有了名,名还可以转化为利;而要有名,则必须要有义,心怀社会责任。
颇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感觉!请问脑力劳动必然导致每一个人追求高尚吗?如何推导出来?
5、
于是,在物质产品之中,人类的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日益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管理是管理人员的劳动、技术是技术人员的劳动、知识产权是发明创新者的劳动、营销策划是营销人员的脑力劳动,等等这些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少部分直接凝结于物质产品之中;大部分则溢出物质产品本身而进入到一个无形而又巨大的实体之中,那就是品牌。
品牌是一种实体吗?还是一种有物质承载的意识形态?
6、
系统辩证法将物质生产营销产生出来的品牌一分为二为名与实,进而分出品牌主体和品牌受众、品牌价值(名)与商业利润(利),并发现了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发现品牌传播是名与实的矛盾中介,是品牌主体与品牌受众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式,提出品牌主体应把受众纳入管理边界,而也让品牌受众管理品牌主体的新思想。
还是有一种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感觉:让受众管理品牌是通过在市场上用手投票或者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进行,还是用实际参与到品牌的载体——劳动过程——中来进行?
我提醒一句广告词说得非常好——尽管我不知道这句广告词的创意者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基本素养——“未来,属于用实践去实现自己预言的人”——颇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气势。
7、
马克思不喜欢,我也不喜欢单纯的道德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