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3566 3
2009-05-05

            

《道德经》中老子几乎在每一章的结论中总是来一句话:“是以圣人。。。。。。”,“古之善。。。。。。者” 怎么怎么的。让后辈学者不明所以认为有“古之圣人”字样就是远古才有存在圣人,往后越是越来不争气的,这其实是中国人的好古情结在作崇。老子虽然没有说他的“圣人”这个概念是一种假说,可是,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假说。许多人认为“圣人”是道家理想中的人物形象,其在与道同体。如果是这样,我认为这种“圣人”其实就是一种行无不正,言无不中,无不过与不及,总是行为的边际效用处于“o”的状态,即价值符合最大化的人,许多人不明白这个不过是老子假设出来的理想化的人而已。从道德经之中的“圣人”想要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的理想境界来看,就是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一致的概念。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就是说,不用太过度的去作为、付出成本就可以实现需要达到的价值目的,这正是经济学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济

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的理性人的体现。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可见,西方经济学提出的“完全理性人”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来,只不过不是叫做“理性人”而是叫做“圣人”罢了。但是,“圣人”应该还不仅仅表现为“理性人”,而是在这个基础上使大家双(多)赢、帕累托改进的互惠、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这时才可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即整体的最优化的实现。

 

 

完全信息的完全理性行为的人在现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没有人可以与环境完全信息,即使在认识论上可以做到完全信息,可是也难以做到行动与认识即知与行一致。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可以说,这种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神仙了,可是传说中的神仙也会犯错误,那么,也许最后就只有传说中的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才可能是这样的唯一了。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上面所说的真正的:“圣人”, 那么,既然这样,是不是我们作为一个凡人就不应该去求道、修道、得道追求成为理性中的“圣人”呢? ^当然不是,其实,孔子、老子等等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只是相当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空的人来说更加接近上面所说的那种“圣人”,对于当时的社会做出有杰出的贡献而被当时的人民推崇为“圣人”而已,

如果,用我们现代人的标准去看待他们,他们甚至在许多方面很可能比不上许多普通人,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道’幽深玄妙,幽深而幽深,玄妙而玄妙”而不敢去追求。其实,“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着“道”,这只要在于自己是否善于对我们身边的事物与自己的关系进行分析。真正的大道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它就在我们的身旁,等待着我们去随时认识、应用它们来为我们服务,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于“道”的认识不足够(信息不对称)导致我们没有把握、错过机会(有利于我们自己的环境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使它们从我们的身旁悄悄流失。所以说:“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以长生、成仙为目的的“修道”,不如以求知为目的的“学道”,而这个又不如以日常生活智慧形式的“体道”。 所以说,故“修道”不如“学道”,“学道”不如“体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够从总是使自己的行为生产供给量=消费使用量、消费使用量=(生理上的)必要需求量,知道自己什麽时候口渴了应该喝多少水,什麽时候饥饿了应该吃多少饭,什麽时候困了应该几点钟睡。。。。。。那么,这个与道家的修道、修仙的方法又有什麽区别呢?

 

许多人把道家学派的理论搞的玄之又玄,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玄学,这样做除了自欺欺人的故弄玄虚使人以为其高深莫测之外,就是在阻碍一门国学的真正发展,为普通民众所用,我作为一个现代人就深深的体化到学习古文书籍的艰难,本来多写几个字就可以比较白话的表达清楚的道理,我们的老祖宗却让自己的后代苦思冥想,甚至人与人之间对其文章的注释也是千差万别。其实浩如大海的古籍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有许多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

就比如,最近我在研究 “道”这个概念时发现与西方科学相通之处:这个状态阴阳平衡,阴=阳,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正是指一阴与一阳相互抵消冲气以为和即“o”态。从化学的角度来说是带有同等正电子的离子与带有同等负电子的离子相结合后不带有同等电子的“中”的状态,比如中子;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看看杠杆原理,当杠杆平衡时它肯两边的力定是相等的,但是,杠杆的支点的力却是“o”。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是参照系的坐标原点;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生产量=消费量、供给量=需求量、使用量=必要量,但是,这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来说,如果是引入时间的话,应该是:生产量/时间=消费量/时间、供给量/时间=需求量/时间、使用量/时间=必要量/时间,就是人得“道”时的状态是边际效用为“o”态,这是一个空间与时间的比率;从人体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说,是生理需要=心理支配下的行为,是知与行的统一。

可见,道家学派与经济学的理论是相通的,正所谓:“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7 0:43:4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5-7 00:41:00

“圣人”与“理性人”的比较

在西方经济学里,西方经济学家提出 “理性人”的假设,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但是,西方经济学提出的“完全理性人”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只不过不是叫做“理性人”而是叫做“圣人”罢了。不一样的是,“圣人”的概念还不应该仅仅等同于为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让他与身边的人和物共同实现价值最大化,使大家双(多)赢、帕累托改进的互惠、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这时才可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即整体的最优化的实现。所以,“圣人”是具有高瞻远瞩的人。

“圣人”与“理性人”相似之处

《道德经》中老子几乎在每一章的结论中总是来一句话:“是以圣人。。。。。。”,“古之善。。。。。。者”
     怎么怎么的。让后辈学者不明所以认为有“古之圣人”字样就是远古才有存在圣人,往后越是越来不争气的,这其实是中国人的好古情结在作崇。老子虽然没有说他的“圣人”这个概念是一种假说,可是,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假说。许多人认为“圣人”是道家理想中的人物形象,其在与“道”(价值规律)同体。我认为“圣人” 这个概念其实就是一种行无不正,言无不中,无不过与不及,总是行为的处于“边际效用为o”的状态,即价值符合最大化的
人,可见,在“圣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来说是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一致的概念。我们来引用《道德经》中几段描述关于“圣人”的文字看看:《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我认为应该更为“痴”)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意思是说,圣人治理国家所采取的方法是:使人们不骄傲自大自满,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肯接受批评,并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向人请教。只求必要的安饱和必要合理的生存、发展、优化的需求;减少人过度的追逐、竞争外在事物的贪欲;增强人们的筋骨体魄。常使人们不要过分痴迷于耍伪诈诡计来谋私之心,做人应该要诚实、讲信用;不会过分痴迷于逐名、趋利产生贪欲引起偏离社会道德法规、甚至法律的不轨行为;使那些自以为有才德的人企图猎取名利的人也不敢胆大妄为。如果能够以不过分作为、干涉让社会的价值规律通过民意、市场自身去自律调节的原则来管理国家,那么社会就没有不得到很好治理的了。《道德经》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有道的圣人与人相处总是遇事不为己先,能够谦让优先人,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处处于社会、别人的需要价值出发来为人处事,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和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的私心念头,正是因为他能够以包括自身在内集体的整体大局出发呀?所以,有道的圣人能够在成就社会、别人的需要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成就他自身的需要价值。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说,最懂得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的人(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就好像水一样。善于顺应价值规律办事,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互产生不和谐的关系,常常处于别人、大家都不喜欢呆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最善于懂得选择地方;心胸,善于懂得保持沉静而开通豁达;待人,善于懂得如何与人友爱相处;说话,善于懂得格守信用而不伪诈;为政,善于懂得如何治理好国家;做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行动,善于懂得把握时机。最懂得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与万物相互产生不和谐的关系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与偏差,不偏不倚,无过犹不及,保持中正之道,因此也就没有过亢与怨咎。类似这样对于“圣人”的描述文字还有很多很多,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在一一列举了。

 

“圣人”与“理性人”差异之处

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所以,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理性人”是完全以自我的价值最大化为中心的人,“理性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和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甚至可以不择手段,用残酷伤害身边的人与物的方式: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而“圣人”应该还不仅仅只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而是在这个基础上使自己与身边的人与物双(多)赢、帕累托改进的互惠、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这时才可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即整体的最优化的实现。我们通过上面“圣人”与“理性人”相似之处这一段里面引用的《道德经》中的文字,可以看出“圣人”应该不是一个平凡的人,而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完美之人,他不仅仅理解如何使自己实现价值最大化,同时他还让他身边的人与物:人尽其才与物尽其用。他是一个全面理解知与行都是与“道”(从宇宙自然的角度来说,是自然价值规律;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社会价值规律;从人体的角度来说,是人体价值规律;三者的关系是:前者∈中者∈后者)一体的人。他不仅仅理解自己的价值规律,他还理解社会价值规律,了解社会价值规律在社会市场的自组织、调节作用;他甚至也还理解宇宙自然万物之间的自然价值规律。“圣人”不仅仅让自己(得道)实现价值最大化,他还让他身边的人与物实现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整体的最优化——天人合一的境界。“理性人”则不一样。

后面我将讨论“看不见的手”与“道”的比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2 13:43:2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7 00:41:00

后面我将讨论“看不见的手”与“道”的比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7 0:42:2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1 16:30:00

受益非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