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郎咸平教授在2008年的宏观经济分析文章。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的主流经济学们该反思自己了。
到今年(2008年)上半年为止,按照去年预料的,我们江浙企业提供的占到了10%左右,广东企业达到了20%,在这个时刻,如果政府还不出来帮助企业脱离困境,那么我们可以这样预测:只要这样的倒闭现象持续出现,到了年底就很有可能到达30%、40%,甚至50%的水平。如果制造业到了那一天,那就是真正的冬天的开始,目前只是秋天。 郎咸平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不无担忧。 做制造业的企业家从2006年开始就应该感觉到,所面临的投资环境是不断的恶化,利润率不断的下跌,2005年还有10%,2006年降到5%,07年降到2%,而现在甚至是负增长。制造业在逐渐箫条,而现在普遍的观点是经济过热,所以中央经济工作方法就是使适度紧缩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紧缩。“只要持续的紧缩,我国的民营企业将面临重大的危机。”郎咸平呼吁,“不过很不幸,宏观调控持续,各位企业家的日子举步维艰,再加上汇率的上升,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出现,都使情况不断的恶化,所以就不投资了,拿去炒楼、炒股去了,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状况。 ” 其实我们过去对于我们经济的理解都是错的,中国经济根本不是过热,而不是所说的过冷,而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也就是过热和过冷同时存在。民营制造业基本过冷,哪些部门过热?是和地方政府推动GDP增长的部门是过热的,比如钢铁、水泥、政绩工程等等,这些部门是过热的。 “我一直反对的宏观调控政策。我们的宏观调控到底是以什么为目的呢?我相信各位看到的报纸杂志的报道都是这样说的,就是我们的社会流动性过剩,套用我们老百姓的语言就是钱太多了。”郎咸平说,不过他认为问题不是这样的。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宏观调控的推出将透过三个管道,使得我国经济进一步恶化: 第一管道,那就是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银行从民营企业部门大量收回流动性,然后打给过热的部门,比如地方政府,去搞开发去,去修桥铺路。这就是四年宏观调控下来,我国的信贷规模增长率和广义货币增长率依然维持在16%到18%的水平,而没有因为宏观调控下降。这是第一个管道无可避免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因此使得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 第二个管道,那就是在汇率、新《劳动合同法》、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江浙、广东的企业家更做不下去了,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的,他们也不想干了,把很多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抽出来,从过冷的部门拿出,去打到过热的部门,去炒楼、炒股。这个行为使得过冷的部门更缺资金,过热的部门资金更多,所以更热。 第三个管道,简称海尔现象,就是原先在过冷的部门做家电制造的工厂做不下去了,因为萧条,因此从过冷的部门拿出大量的资金到过热部门自己做开发商,这种现象非常明显。第三个管道也同样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流到过热的部门。 这样就导致过冷的部门更冷,更热的部门更热,而使得的四年宏观调控失败。所以这个股市、楼市的泡沫,就是敲响了制造业的警钟,回光返照。所以今年的股价、楼价的下跌,是因为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制造业产生重大的危机。 “最近党中央的领导到江浙视察,到广东视察,我个人非常认可,因为我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真正的下基层,去了解我国制造业出了什么问题,不要简单的用宏观调控政策来应对,因为我国经济太复杂,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郎咸平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