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联储不是因为已经看到了更糟的情况而做出提前反应,那美联储在市场大幅下跌中扮演的是何种角色呢?全球投资者在去年底对今年全球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完全是惯性思维,完全忽视了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积累了大量结构性问题和系统性风险,例如美股的持续上涨缺乏基本面的支持。疫情作为一个风险事件让投资者开始回归理性,而随之带来的资本市场的调整本应该被视为金融市场免疫系统在发挥作用。但最近美股的大幅下跌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调整的范畴,并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即疫情冲击市场下跌迫使美联储大幅刺激,但政策出台之后投资者更悲观,悲观情绪带来的市场下跌迫使美联储进一步加码刺激。
本次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但很多死亡率并非全部源自新冠病毒本身,有些来自身体自身产生的免疫风暴所导致的重要器官衰竭。免疫系统的日常工作是清除感染,但是如果免疫系统被激活到极限程度或者失去控制,因此而造成的无差别攻击就会对人体自身造成极大伤害。我们认为美联储在3月3日盘中降息50个基点并在一周之后降息至零的操作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金融市场的免疫风暴,结果我们看到了金融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连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黄金都遭受了无差别攻击。从医学角度来说,以各种手段来保护重要脏器的抗休克治疗法在短期内可能是针对免疫风暴最有效方法之一。与之相类似,目前美联储在数量层面的组合拳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市场连续暴跌而引发流动性危机和金融机构违约风险,理论上应该在短期内起到稳定市场的效果。但在市场已经充分反映疫情对经济冲击,且流动性已经不是问题的情况下,为何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市场的大幅下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曼尼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如果有600人感染了一种疾病,有两种药物可供选择:A药物可以挽救200人;B药物有1/3的概率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会无效。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讲,两种药物所带来的收益是没有区别的。但72%的受访者选择了A药物。但当问题调整为“A药物会导致400人死亡;B药物有1/3的概率治愈所有人,2/3的概率会无效”,只有22%的受访者选择A药物。这个心理实验说明,人的行为并非完全理性的,很大程度上根据接受到的信息所带来的第一直觉做出判断。美联储过激的政策给投资者传递的更多是负面的联想,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更多想到的是未来经济可能急剧恶化,而不是刺激政策本身可能会起到降低金融风险和稳定实体经济的作用。类似于在听到A药物会导致400人死亡的同时,没有意识到这同时也意味着有200人会获救。因此美联储政策持续加码在很大程度上使投资者证实并强化了心中的悲观逻辑。进而造成政策和悲观情绪的螺旋式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