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策略之资产策略
人民币崛起之资产策略 人民币要崛起必须要有相应的足够的资产利于投资者投资。其一国债,虽然希腊正在经历债务危机,但无容置疑国家债券是投资者选择的重要资产。再者国家发行各种短中长期债券有利于利用社会资金支持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从投资角度来看,经济形势好时可以多发行长期债券,在经济不好时可以多发行短期债券。从目前市场来看中国的国际信用较低,可以多发行可提前赎回长期债券。国债发行的资产容量主要取决于:其一比美国的相对比率低。其二与GDP相适应。目前我国国债只相当于GDP的20%,合理的负债控制在80%为宜,用国家债务来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社会职能是积极有效的,与欧美等国看齐并比他们少一些即可。其三有利可图。其四流动性好。其他债券,其他债券首要关注金融证券,其次是公司债券。要重点关注这类债券的评级。在这类债券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债券要充当主角,随着这类债券的繁荣,国家债券逐步减少。
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的繁荣得益于监管,这是大众投资的主要方式。股市的完善依赖于:1信息的对称性。2评价机构对公司一贯客观公正的评级。3公司进入市场的准入制。政府应当建立合适的证券制度,在反垄断法的制约下,积极推进公有制与私营公司的合理并购与重组,让这些公司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公有制企业的改组并不需要完全私有化,国家可以掌握一定的所有权,然后将这些具备优良资产的公司上市。另一个促进股市统一的方案是将沪深两市合并为单一的市场,然后将创业板独立开来建立单一的市场。可能的话将香港股市也并入内地。
不动产市场 虽然美国次贷危机重创了全球不动产市场,但不可否认不动产市场任然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中国目前的不动产市场供不应求,大力发展抵押证券是有利的。
另外期货期权市场也是应当重点发展的市场,这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定价能力。重点发展汇率期权期货市场,因为目前我国进出口比重较大,其次是大宗原材料及其关键资源的期货期权市场,这有利于防范经营性风险。
保险与再保险市场也应该大力发展,现在欧美在养老保险方面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而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所以关注欧美在这方面的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医疗与保险体制改革显得特别重要。
无论是债券股票还是期货期权都要鼓励外国投资者与筹资者到中国金融市场来投融资。做好他们的服务代理。将国际版与创业板合并为一个市场单独管理较好。一个好的金融市场必须具备:其一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为投融资者提供金融产品。其二金融产品丰富,满足各类投资者的投资与投机需求。其三市场具有充分的流动性,流动性强与弱、风险大与小、利率高于低的金融产品应当保持一个适当配比。其四能够很容易进行反向操作。其五有严厉的金融监管措施,独立公正的证券评级机构。建设一至三个大型的金融市场也至关重要,例如把上海、北京、成都建设成地域性金融市场。
人民币策略之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必须使外国公司或个人乐于用人民币来收支结算,人民币只有在有人愿意用它来交易计价时才能国际化。对美欧日英来说,劝说他们采用人民币来收支结算的难度比较大,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大力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小的经济体,特别是贸易往来国用人民币结算,在逐步巩固第三世界与小经济体结算的情况下,强制发达国家用人民币结算使人民币逐步国际化。
人民币的延伸策略
和平时期经济战略就是国家战略,军事是战争时期的主要战略。现今少数国家掌握有核武器,这使得世界性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当然局部战争不可避免。对中国而言,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自主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后备。我们并不主动发动战争,但也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以及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所以大力发展军事,增加军费开支是可行的办法;再者政府应当大量发行国债为市场提供投资品,这些钱一部分用来增强军事能力。人民币延伸战略有下列含义,在人民币实现广泛流通后,可以劝说第三世界或小的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邻国放弃本国货币,以人民币作为流通货币。其二通过政府合作与沟通建立永久合作与信任关系。劝说政府放弃自建军事力量,政府可以只保留部分常备军,中国可以出租军事实力覆盖该国,该国只需交纳少量军费就可以获得保护,这可以节约双方的军事成本,这种经济加军事的策略可以改变中国目前被动的国际局面。
中国经济的内部矛盾
虽然本文强调人民币要紧盯美元,但有许多经济学家并不这么认为,盯住美元被认为是被动战略,但本文还是坚持强调人民币要长期盯住美元,没有什么战略比盯住表现最好的美元更能提升人民币的影响力。其策略是使人民币比美元稍强一点,在相关决策方面比美元稍优一点即可。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不是最优选择,这会使人民币的市场表现呈现中性,投资者看不到利好,央行也没有把握使人民币的表现始终优于美元。目前中国经济与美国有一些相似性,例如都面临就业压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通胀压力等。现阶段中国需要做的是调整经济结构,把一部分外销转化为内需。只有降低外销占国民GDP的比重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外国经验来看,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在30%~40%之间较为合理。其次对出口国的调整,应当积极减少对发达国家如欧美日等国家在低档产品上的出口,增加高档产品,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促进产品与产业的升级;增加对发展中国家低档产品的出口,这也是对出口结构的调整。
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率并不与通货膨胀强相关。与通货膨胀相比就业更重要一些,然而近期国际上大宗商品的涨价以及大幅波动使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表现为输入型,当然财政支出所释放的货币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贸易顺差是国内货币投放量增加的另一个因素,人民币强势于美元也使得外资流入中国寻找投资机会。这些因素使得通货膨胀的同时股市与不动产市场面临上涨压力。今年政府强制压低房价是积极有效的,问题是国内目前游资过多,这也表现为资金过多与资产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只能通过发展金融市场来调节,收缩流通货币存量并不是有效的方法,因为这会降低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调控效率。输入性通货膨胀会一方面阻止就业,另一方面打压出口,因为我们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从长期来看,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任务,具体办法是增加财政支出,支持基础项目建设,扩大就业。如果政府推动有效会激活私有资本。其二发展个人消费贷款,因为只有内需推动才能逐步由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过度,这需要加强银行与金融机构的管理。将具备规模和良好信用的个人消费贷款转化为债券供投资者投资。其三提高基本工资与绩效奖金促进收入。当然这会进一步推进通货膨胀,但是如果出口部分转化为内需又可适当阻止通货膨胀。如果国内要通过工资增长来调整需求结构与缩小贫富差距,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应当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例如2%~5%之间,只要对外出口保持顺差,人民币就会处于强势而不需要通过金融操作,这会吸引外资,使国内资产持续增值。监管机构应当对国内的重要资产增值保持谨慎态度,任何资产最合理的价格区间应当用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贴现相加求得,如果此类资产的市场价值远远大于贴现价值,或该类资产的总量过大时就应当加强管理。虽然通货膨胀是痛苦指数,但对中国而言,增加就业与通过工资增长调整内需是关键目标。中国人口众多,这将使得中国在产品设计与生产上具有优势,要使人民币不过与强势,央行就不得不增加外汇储备,这对中国来说并不是好事,所以唯一可行的办法任然是自产自消,这也注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出口国与消费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