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费雪方程式MV=PQ。
我们大家都关心的未来通胀和通缩的问题,其实都隐藏在该方程式中。
MV=PQ 是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水平×商品交易量。
我们用心去体会一下, 这个方程式其实是很经典的,但是,随着金融货币体系的不断演变,这个方程式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即使如此,该方程式仍然具有很高参考和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经济社会中,M指货币供应量,在实物货币时代,甚至远至数百年前银行没有出现的时候。M的概念可以同时等于3个货币概念,即M=基础货币=流通货币=货币供应量。上述三者都是同时相等的。
而随着银行的出现,金融货币体系出现了巨大的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中,导致了基础货币<<流通货币<<货币供应量。
那么这个过程中,那么M代表那个货币供应参数更合适呢?
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逐步明白我们当前货币体系的M0,M1,M2这3层货币分层模型,其实真是很科学和客观的。
M0是流通中的现金,现金M0是基础货币,但是基础货币却不全部是M0。这是流通中的现金M0与基础货币的逻辑关系。
同时M0是流通货币这一点毫无疑问不可质疑的。
思考M1的概念时,就有点意思了。
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上企业单位的活期存款。它这样设置的关注点或前提是,企业单位的活期存款,可以开支票,而支票可以用于经济的交易活动中。因此,企业单位的活期存款可以等同于现金作为流通货币对待。
因此,能开具支票的、可以直接用于经济交易活动中的企业单位活期存款也是流通货币。
这里的重点不是可以开具支票,而是看银行存款是否可以直接用于经济的交易活动中。
随着金融货币体系的演变,随着电子支付交易平台的发展,我国个人的活期存款也可以直接用于经济交易活动中了。
因此,央行应该及时修改统计规则,将个人活期存款也纳入到M1范畴中,因此,流通中的M0加上银行的所有活期存款,都是流通货币。
这是从货币的可交易流通属性的视野来观察和分层的。
而在银行体系内,还有大量的定期存款,我们都知道,在定期存款没有到期转为活期存款前,这些存款都是不能直接参与交易的。所以我们称这类定期存款货币叫做准货币。
而M1+各类定期存款(准货币)=M2(货币供应量)
我们都知道,货币供应量M2中大量的准货币无法直接参与经济交易,但是这些准货币的货币地位与基础货币的地位是没有区别的,只要你愿意,可以将定期存款到期转为活期存款并取现为M0,或者定期存款未到期储户违约放弃利息转为活期存款并取现。所以,准货币与基础货币是可以任意互换的,货币地位是没有区别的,其区别只在于是否可以直接用于经济的交易活动中。
虽然M2中的准货币无法直接用于经济交易,但是它们都是消费信心的基石,可以直接刺激交易信心增大并提高消费额度,从而刺激货币流速增加。
好了,很显然,MV=PQ的公式中,M的含义是指流通货币供应量,在我国当前的货币体系中,即M1才是该公式中的M。
接着,另一个更重要的参数V,即货币流通速度的抽象概念,更能影响宏观经济的走势。
货币流速V,只产生于经济交易活动中支付转移过程,在交易活动中,买方的货币用于交易支付,才会产生货币流速,没有经济交易,就没有货币流速。
这个货币流速V有多么重要,也就是经济的交易活动有多重要。这次世界性的疫情给了我们上了一堂课,应为疫情封城的缘故,所有的买方大量消失,经济交易萎缩,货币流速降低,经济现象立即变得萧条,所有的卖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缺少买方而无法套现获得收入,债务人的资金链和现金流都出现了明显的危机。
清晰可见,经济的交易活动,体现在货币流速中,是多么地重要。因此货币流速其实是一个比流通货币供应更加能影响宏观经济走势的一个参数。
P很显然则可以代表社会整体的物价水平,P=MV/Q。在Q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流通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速来共同决定这社会整体的物价水平,决定这PPI和CPI的宏观走势。而这两个参数之间,货币流速是远比流通货币供应更加重要的参数。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当前的PPI和CPI走势,结合我国的流通货币供应量M1数据来综合分析,我国的M1反复创先了历史新高,但是PPI和CPI走势均温和,甚至区间PPI曾出现趋势性下跌现象,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在滞胀区间内徘徊。
因此MV=PQ这个公式,可以用来分析社会的整体物价水平,也可以用来分析某个经济交易市场的物价水平。
因为社会大量的流通货币,不在经济市场领域交易,因此不对经济市场的物价造成显著影响(即我们说的脱实向虚,大量资金不在经济市场而是在金融市场里交易),或者说流通货币去向哪些经济领域,如房地产领域,如汽车消费领域,则某些领域的货币流速就会加快,交易活跃从而令该领域的物价水平就整体上涨。
这里再次强调,决定社会长期通胀或者通缩,并非只有货币或者流通货币供应一个因素决定,而是有MV两个因素同时来决定的,而且尤其指出,货币流速,是一个更加可以决定社会物价指数的更重要的参数。
补充深入观察和思考:
在实物货币时代,贫富分化会导致大量的基础货币集聚在富人手中,虽然在统计规则上来说,这些被窖藏了的货币仍都是基础货币,且都也是流通货币,但是实际上来说,等于这些被窖藏了的货币好像消失了不产生流通属性的效果一样,就会导致社会流通货币在名义上不会减少,但是在事实上会减少,相当于流通货币供应减少,从而令经济萧条,其实这个经济的萧条,一定会反应到货币流速这个参数上。
因此,贫富分化导致的货币窖藏现象会导致事实上的流通货币供应减少,从而导致货币流速降低,从而导致经济出现减速和萧条现象。所以社会需要设置基尼指数来抑制贫富过于分化,而适当的贫富分化是提倡和鼓励的,因为这是一种赏勤罚懒的正常现象,有利于刺激生产,有利于社会创新与社会进步,但是贫富过于分化,则会影响金融货币体系并妨碍经济的发展,其次强调一个原则,法律要保护一切合法的个人财富包括货币储蓄。合法二字在这句话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其次,随着货币体系的演变,进入电子货币这种非实物货币结合部分准备金制度的金融时代,金融体系就演变的面目全非了。
贫富分化现象,不在导致货币窖藏,不会导致社会流通货币供应减少,不会导致货币流速降低了。而且是原先的传统的观点和逻辑,在本质上会全部变得逆反过来。
假如社会贫富过于分化,富人不再是实物基础货币存放在家中导致了窖藏货币现象(M0约占我国货币供应量的<5%)而是富人将钱存入银行变为存款,而银行获得资金变为准备金可以用于对社会其他人释放信贷。因此,富人你不愿意动用的钱放入银行,银行借给别人,由别人替你动用替你花掉,无形中,社会中的流通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速丝毫不受影响。反过来说,只要是信用创造,反而可以大大加快货币流速,繁荣经济。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分析MV=PQ方程式来思考社会物价整体水平时,需要同时考虑M和V两个参数综合思考,流通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速是有联系的,并最终一定会通过经济交易活动体现出来,分析MV,其实就是分析经济的交易活动。有交易就有货币流速。
因此,是当前社会金融活动中的信用创造,能显著影响货币流速,导致了经济的繁荣,影响物价的整体水平和走势,就变得只需要分析信用创造这个关键参数了。
当前社会经济减速,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财政政策和央行金融货币政策,都同时指向了一个方向,就是补充银行的流动性,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观察过去数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否都跟信贷政策相关联?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当经济减速,经济交易萎缩减少,货币流速降低时,我们就通过信贷来刺激货币流速。因为,信贷资金,所有的信用创造获得的资金,都是付息资本,都有极强的支付转移压力,都可以极大效果地刺激货币流速增加。请务必一定用心体会这句话。因为当今社会,信用是决定经济冷暖的关键因素。
然后大量银行信贷这种间接融资模式,结合部分准备金制度,在电子货币的催化下,那么就可以极大规模的扩长社会的流通货币供应,极大效果的刺激增加货币流速,那么过往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也如我们所亲见和亲历。
因此,要判断未来是否通胀,根本不用去分析央行是否无锚印钞,是否MMT通过央行购买国债印钞,是否大放水,我们只需要观察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否通过商行继续放大信贷就可以了,社会有信用创造,就一定有货币流速,就一定有经济的发展与维持,就一定会导致物价在整体上上涨,就会出现PPI和CPI都出现同比增长的通胀现象。
那么反之,社会只要信贷增长和信用需求降低,就必然导致交易萎缩减少,需求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减速,甚至导致债务危机爆发而全面进入经济通缩环境中。
信用即债务,我们这是一个债务驱动型经济体,千万别搞错本质看错方向了。自己的小命抓在自己手中,经济社会假如没有杠杆,一个人最糟糕也就只变为穷人而已,但是一旦有高杠杆,那么最糟糕的是,高额负债的人一旦资不抵债被逼债时,可能会变成一个死人。
如此利害关系,不可不察。
附模型图:买方消失令经济减速和萧条
前面重点分析的流通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速,从而衍生到信用上面,都是买方因素。
只要社会中的买方消失,则经济一定会减速和萧条。这是一定的,必然的,100% 的。因为买方是交易的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