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59967 24
2009-12-05
费雪方程式“MV=PQ”是个大忽悠

(戚华建)


我们知道,在费雪方程式“MV=PQ中,M是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指数,Q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我们先来举个实际例子,模拟一下MV=PQ”是怎样成立的

假设时间T1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货币量也只有100元,M=100,购买各种价格不等的物品40件;显然40件物品的价格(加权)平均水平(T1是基期数,所以价格指数)是P=2.5;再假设货币流通速度V的单位是“次/时间”,那么,V=1。Q取什么值呢?

如果Q“是指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数量”,那么Q=80;(因为买方买进40件+卖方卖出40件)。如果Q指“商品或劳务的成交量”,那么显然,成交的每件“物品”的件数再乘于其“价格”再相加起来,Q=100.再假设“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数量”单边计算,那么Q=40。

我们把Q的3种取值列表如下:

1、
Qa=80;

2、
Qb=100;

3、
Qc=40。

现在,我们再用平均价格P=2.5乘于Q来看看,那个Q的取值更接近于实际。

1、
PQa=200
2、
PQb=250
3、
PQc=100

我们看到,“PQc=100”是接近实际的。因为在事实上,100元货币,M=100,流通一次,V=1,MV=100,而PQc=100.

MV=PQ=100。(1)

(所以Q代表的应该是单边计算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数量”)


显然,我们看到,100元钱,一次花光,V=1,购买了40件物品,平均价是2.5,再2.5×40=100.于是方程式的左边就等于右边。这个学问不深奥吧。

(注意:求“价格水平”就是求“加权平均价”,求价格指数,就是求“报告期”与“基期”之比。所以,实际上,“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反映的就是某时期的“平均价格”)

我们还可以再来做了模拟。假设,上述100元货币在时间T2,卖方拿去进货,又流通了1次。假设用100元,购买了1件物品。

显然,T1与T2是两个“次/时间”那么就是V=2.就是说,货币量M在T1和T2流通了2次。于是在T2,

MV=200。(2)

那么在T2,PQ是多少呢?显然我们根据上述分析知道,在T2,“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数量”是

Q=41 (T1
40件物品加T2
1件物品)


P=4.9 (200元/41件)

PQ=200。(3)

MV=PQ=200。(2)=(3)

粗看起来,这个方程式很高明,左边刚好等于右边;但谁不知道,我今天花出去的钱,跟买回来的东西的件数Q乘于平均价P是刚好相等的!(就是说,我今天用100元M,买了价格不等的各种物品,回家向老婆报账,我把件数Q与平均价P乘起来,肯定是刚好100元)既然,我今天花出去的钱,跟买回来的东西的件数乘于平均价是刚好相等的,那么,全世界的每个人(在某时期)花出去的钱M,跟买回来的东西的件数Q乘于平均价P难道不也是刚好相等。

就是说,把全世界的人的时间T的账单都集中起来,再把每张账单的花了多少钱,把公式左边项MV加起来;再把公式右边项买回来的东西的件数Q乘于平均价P,也加起来,显然“MV=PQ”两边是肯定相等的。

M买卖手数(流通速度V)越多,买卖的物品或劳务的件数Q也就越多,再乘于平均价P,显然两边还是相等。

上述事实用代数式表示就是(设全世界的人数为(1),(2),……,(n))显然:

因为(1)MV=PQ,(2)MV=PQ,……(n)MV=PQ;所以


(1)MV+(2)MV+……+(n)MV/n = (1)PQ+(2)PQ+……+(n)PQ/n

实际上,费雪方程式“MV=PQ简单描述就是货币量M乘买卖手数V等于买卖物品或劳务的(事)件数Q乘于平均价P。——就是自己算自己买卖的账,钱M花出去后,把购买回来的物品或劳务的件数Q和平均价P乘一下,看看有没有搞错掉——就这么简单。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得连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用这么一个代数式写出来,就忽悠了整个经济学界。

我所以说他忽悠,是因为这个方程式在实际使用上,没有数学意义。因为,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物品或劳务买卖(交易)的(事)件数Q与物品或劳务买卖的手数(所谓的货币流通速度)V都是未知数(这些数据都是天文数字,并且瞬息万变,是根本无法统计的),在方程式里,4个因数中,有2个未知数,我们怎么能从2个已知数中求出另外2个未知数呢?

还有,如果不是用现金M交易的,而是用赊欠交易的(像现在的大型超市,进货都是赊欠的,那么我问,方程式“MV=PQ”的左边还等于右边吗?——显然方程式“MV=PQ”就不成立。

所以,这个方程式在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能通过已知数求出未知数,或者求出的未知数在现实中无意义,这样的方程式在数学中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25 15:33:53
呵呵 我就笑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5 17:02:47
我刚开始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就感觉到了这个公式是无用的
但没有向楼主这样精确地求证过

不过也不否认 随着学习的深入 也许我会在将来发现别的什么东西。将来有发现会再来讨论
按我目前的水平
我赞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4 17:50:18
已经被张五常论证过了!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0:08:08
天下人都知道,唉,学者问什么就会证明些没用的东西啊!例证明1+1=2,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7 17:06:09
都什么跟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