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用货币数量方程式的目的是为了证明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收入和利率呈正相关的关系。但是一般而言,这种正相关关系在货币供给外生性的条件之下表现比较明显。这就是新凯恩斯学派主张“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重要原因,当时弗里德曼通过计量经济分析,得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向于0,也就是说LM曲线基本是垂直。而且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方程式与传统的货币数量方程
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
1 .同理,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
2 .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3 .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数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根据以上分析,弗里德曼得到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
M/P=f(y , w ; rm , rb , re ; Ldp/Pdt ; u)
弗里德曼对上式中的各个变量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进行了一些简化,最后货币需求函数简化为:
M/P=f(y , i)
弗里德曼在对美国 1892-1960 年历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 lga=-3 . 003 , b=1 . 394 , c=-0 . 155 ,相关系数为 0 . 99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这一发现,对现代货币数量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式并不一致,只能说是形式上近似于传统的货币数量方程式。
但是尽管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小,但是弗里德曼后来自己也承认货币供给的变动对于利率的变动也并非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