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3501 2
2006-04-26

从杜凯(SSRN上那篇)的文章中得知有效市场与一般均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效市场是一般均衡的一个方面,为什么这样说呢?是不是有严格的数学推导呀

PS:因为论文写的是行为金融方面打算从这个角度入手,回头一想如果答辩是时老师问到这个就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26 13:46:00

有效市场与一般均衡共享两个隐含前提:市场是理性的;供求均衡的原因是负反馈(向下需求曲线+向上供给曲线)

<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的作者瓦里安早就提出了反例:信息市场是正反馈的(向上需求曲线+向下供给曲线;如追涨杀跌),则一般均衡不是供求平衡的唯一解(瓦里安专门写了好几十页的证明);行为金融学认为有效市场不成立,也是针对追涨杀跌的.反面的观点的是张五常,认为需求曲线逻辑上可以上升,但"经济学不能让它上升";也就是说,市场上追涨杀跌彼彼皆是,但经济学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权力,不让他们(在方法论上)发生.

你应注意到,行为金融学反对有效市场假说,不是在反对市场供给等于需求,而是说供求相等,不一定只有通过理性均衡点实现.例如通过一系列的定制均衡(个别均衡),也可以达到总的均衡;通过一次性地消化均衡(沉没成本+锁定),也可以解决.等等.理性均衡只是供求相等的一个特例.

换句话说,行为金融学对待有效市场与一般均衡的态度,是从理性立场,拓展到以理性为特例的"理性+感性"完整市场(即真实世界).道理见特韦尔斯基<感性选择与理性选择的原理比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6 15:17:00

原来是这个意思,我的思路是除了理性和感性外加入交易费用和套利限制等等的因素(详见2002年Thaler的综述)

在均衡方面参考杨小凯的分析方法,用超边际分析,杨在把分工作为内生变量考虑进模型以后就得出一般均衡只是众多均衡中的一个而且不是最优的,最优的应当在某个角点均衡获得.因此如果把这种分析方法引入金融学的框架可以很容易的得到非有效的均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