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朱的书后答案是这样说的,(书中以限价为政策一、补贴为政策二)那种情况下政府支出比较多,要看需求曲线AE段的弧弹性(假设市场定价均衡点是E,政府限价均衡点是A,A点在E点左上方,对应的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2,Q2,E点对应的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1,Q1),朱认为如该段弧弹性较大,则政府在限定价格下支出较多,反之则政府在市场定价下支出较多。如果弧AE段每点弹性都是1,则政府在两种方案中之处都一样。
对这一答案我有几点看法。我们可以清楚地将条件表示为下图
图中,(介绍已知条件语,以下省略64字)
那么射市场定价下政府支出为G1,限定价格下政府支出为G2,在途中依次分别由打反斜线和斜线的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则G1/G2=(P2-P1)Q1/P2(Q1-Q2)=[(deltaP/P1)/(deltaQ/Q1)]*(P1/P2)
显然,两种情况下政府支出的比值等于以E点为起始点的起点基数法计算的AE段弧弹性的倒数和市场定价与政府限价的笔值的乘积。泛泛的看,如果上述弹性较大,限价情况下政府支出较多;反之补贴情况下支出较多。
由此看来,书后答案“似乎”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朱的答案中没有说明弧弹性的种类,我们知道,算上两个起点,大约有那么三四种的常用弧弹性,在弦比较常长的情况下取值有可能大大不同。那么这道题——点弹性肯定不适用了,矩形面积只跟弦的起始点有关)我认为给定了P1,P2那么使用起点基数法比较合适,取A点为起点我没有算但是感觉应该能得出同样结论。中点基数法我试了一下,没试出来,哪位高手能帮助推导一下。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明显地,除了弧弹性之外,P1,P2的位置,以及相对关系是决定政府支出情况对比的决定因素,如果同样一段弧,高度不同,左右不同,显然政府支出要有变化。因为P1/P2<1,所以上述弧弹性只有及其不具弹性的时候G1才有可能大于G2;反之,在该段弧弹性较大时,也有可能出现G1<G2的情况。不过不知道起点基数弹性乘上这个两端点价格比能不能用中点弹性表示,如果可以,以上两个问题就一起解决了。
第三,关于弧线处处弹性为一,这句话不说,还真不敢断定他这个答案有问题。
很明显,政府支出只跟AE弦的形状有关,包括位置和斜率,与AE弧的形状完全没有关系。设想一下,需求曲线是直角双曲线,那么AE段的每一点弹性都是1,而随着需求曲线上下、左右或者上下左右移动,两种情况下政府的开始情况是变化的。
我平时做题做得比较少,所以对质疑名师答案这种事没什么信心,大家来一起讨论讨论吧,如果我说的不对你们尽管说出来,我都习惯了。
ps,to:无敌菠萝,这本书是我当年考光华金融时候买的制定教材,结果那时候也没看,今年考别的学校了,最近没事,翻出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