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110 发表于 2020-7-2 17:50 
按照上述,会出现这样的公式:1万人天的某劳动=0产品=0产值=成本正1亿元+利润负1亿元。等等。
这个公式 ...
按照上述,会出现这样的公式:1万人天的某劳动=0产品=0产值=成本正1亿元+利润负1亿元。等等。
上述说法是错误的。下面重新说一下。
根据劳动量=产品量=产值量,当劳动量大于0,人们进行了一些劳动,可能没有生产出产品,可能生产出了大量废品次品,可能生产出了正品,但是没有人爱买,可能生产出了正品,大家也爱买,但是行情变化了,价格上不去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需要打折倾销,赔本甩卖,可能出现了意外,失火烧掉了,等等,结果,就可能出现产值量=0,或产值量小于成本,出现亏损。
此时,不能写成1万人天的某劳动=0产品=0产值=成本1亿元+利润负的1亿元,等等之类。
因为,顾名思义,利润就是盈利,盈利不能为负数。如果赔本了,则利润=0,亏损大于0,而已。
因为,亏损是整体性的亏损(在这里是产值的亏欠,而不是具备了产值未能出售实现),不是仅仅亏损了利润,还亏成负数。
因为,利润如果为负数,则剩余劳动对等利润,也需要为负数。但是没有负数的劳动,要么劳动了大于0,要么不劳动等于0。
那么,可以写成:劳动量若干=产品量=实际产值量=预期产值-实际亏欠。
预期产值,也是计划产值的意思。实际亏欠,意思是预期产值没有产生,不等同于产值足够大而未能出售实现,出现了亏损。
当劳动量若干,没有生产出产品,或者正品太少等等,或者行情变化价格太低等等,此时产值没有达到应有产值,出现亏欠,
那么,可以写成;1万人天的劳动量=0产品=0产值=预期产值1.2亿元-实际亏欠1.2亿元=成本1亿元+利润2千万-1.2亿元,
等等。
这样,譬如在宏观经济加总的时候,可以把实际发生的成本1亿元等等列出。
当然,也可以各账各算。或许这样更好,更简单,更清晰,更便利。
统计劳动量的时候,1万人天劳动那就是1万人天劳动,应该加上。统计产值的时候,0产值那就是0产值,直接加上0。统计成本的时候,实际发生的成本1亿元,那就是成本1亿元,正常加入。统计亏损的时候,亏损就是亏损,赔本就是赔本,照旧列入。
也就是说,写成1万人天的劳动量=0产品=0产值,等等之类,就到此为止了。其余的事情,其他的事情,再各账各算另外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