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遵循现有的国际气候体制并力促形成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新体制;要秉持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原则,足于国内发展为基础,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把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驱动作用结合起来;把能源高效利用和改善能源供给体系结合起来;要加快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积极推动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中国特色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1](P79-87)。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在国际气候体制框架下充分争取各种资源,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和未来新的国际协议约束下获得足够的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立足于国内发展为基础,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探索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低碳发展之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在全社会倡导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企业主动、社会联动的低碳经济发展格局。
  
一、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争取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支持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支持,为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遵循、维护现有国际气候体制所界定的权利和责任框架。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体现在《公约》和《议定书》中,前者规定了世界各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后者明确了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的目标责任和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适当的减缓行动,并要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其减排目标和支持行动应该是“可测量、可核查、可报告”的。这个体制框架是合理的,充分考虑了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要求,更是不容更改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必须坚决维护和捍卫《公约》与《议定书》所体现的历史正义和发展权益。其次,要大力争取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资金等国际资源。按照目前的国际气候体制,额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应该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但从实际实施情况看,发达国家并无实质性的动作,反而以保护知识产权等理由百般阻挠。这就要求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多边和双边活动,参与全球的科学研究和低碳经济发展活动,在多方合作中寻得商机、谋取利益、获取资源,提升自己的技术研发水平,争取各种资金支持。最后,国内企业、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要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范围的碳交易,同时要在国内现有的几个交易所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国内碳交易体系的发展,为未来实现国内联网和南南对接及最终的全球性交易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把政府主导和市场驱动结合起来
  气候是全球最大的公共产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碳排放水平,为了降低碳减排成本,对经济主体实施正向激励,必须在相关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2](P85-91)。
  1.充分发挥政府在创设制度、完善法律、强化机构等方面的作用。一是在国际上,要切实表达中国的利益,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争取制定能够使各方共赢的国际气候制度。二是要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完善宏观管理体制。在已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等基础上,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并在其它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中增加针对温室气体这种“特殊污染物”的相关适用规定。三是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针对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具体能源和环境现状,通过一系列行政、法律、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建立能够逐渐反映出能源和环境稀缺水平及真实成本的价格体系,建立有利于低碳产业快速发展的财税体系。四是在充分发挥现有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政主管机构建设,增强其权威性,加强能力建设。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在利用市场机制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很大的制度创新空间。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进资源环境领域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合理价格的形成,进而引导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合理化。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活动,推进试点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和机制建设。碳交易的本质就是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创设碳资产,利用价格机制降低交易方的总体减排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议定书》规定了排放交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三种交易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设计的一种市场化交易机制,有利于降低减排成本,实现交易双方的共赢。我们除了要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外,还要发挥各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业务创新和金融创新,参与其他的碳交易体系,藉此获取市场收益,探索积累经验,为国内碳交易体系的发展成熟以及谋求在国际碳市场上更大的发言权打基础做准备。
  
三、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促进形成低碳技术优势
  节能减排、降低碳强度、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低碳产业的形成都最终依赖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对于中国而言,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国际前沿高端并且经济可行的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尤其要根植于以煤为主的国内能源资源基础和立足于形势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放眼中长期国家能源环境战略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实现煤炭清洁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发展,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一是从战略上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要早谋划、早安排,建立低碳科技储备,尤其是要瞄准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二是要加大对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这些技术领域包括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先进核能技术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三是从当前看要着力通过技术创新来显著提高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终端用能效率。在合理的政策制度引导和激励下,推动高能耗的工业生产部门实现单产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社会消费部门用能产品的技术效率,最终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并降低排放。四是要充分利用国际低碳技术资源,积极推进国际低碳技术转移。为了促进低碳技术快速、广泛的实质性转让、扩散,需要在《公约》框架下,创新低碳技术转让与合作机制。一是要加大政府间合作力度,这是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主要驱动力;二是要选择联合研发作为国际低碳技术合作新的着眼点;三是要创新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融资渠道;四是要积极鼓励私营部门参与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
  
四、综合施策,着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发展
    低碳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但目前我们在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发展战略不明确,产业发展重点不清晰,相关政策不配套,专业性企业发展发育不足等问题。
  1.产业发展的重点要突出节能环保产业。一是制定以我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系统化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确保中国企业抓住低碳经济的战略机遇,赢得发展优势。二是推进节能环保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并规范市场。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重视和强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工作,大力制订完善以我为主的相关标准体系,引导产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高水平、高效益方向发展。三是抓住产业调整的机遇,通过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推动节能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帮助节能环保技术资源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间合理配置,有效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建立行业准入许可证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促使企业高起点投入,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四是培育大型专业化企业,扶持环保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培育专业化大型企业,促进形成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节能环保专业化集团,主导国内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企业支撑产业发展。节能环保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要从资金资助与激励机制上给予有力支撑,提高专业化管理运作水平。鼓励节能环保领域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开展并购、风险投资等。
  2.着力构建一、二、三产并重的低碳产业体系。首先要着力发展有机生态高效农业,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的碳含量;充分合理利用农副业剩余物,促进循环利用;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其次要促进重点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本身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最大的突破口,要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发展,促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着重发挥金融服务业、物流业、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产业的作用。
  
五、优化能源结构,开发适合国情的低碳能源体系
  要把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提高结合起来,在提高煤炭等化石能源效率基础上,着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从我国的能源状况看,未来煤炭在消费结构中的份额将逐步下降,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维持在20%左右,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份额将有所增加,一部分能源需求还将依靠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来满足。据此,要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西气东输、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
  
六、转变理念,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人类必须改变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所谓体面生活,废止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理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6月发表公开报告,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具体意见: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这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其自然晾干,这可以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时间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以将这些电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3分钟热水沐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3]。这种提示彰显了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新的理念,要求居民在衣食住行各个环节都要把这种理念贯穿始终,鼓励全民节粮,在个人生活、单位接待方面提倡节约,反对浪费;鼓励建筑节能,降低建筑能耗;鼓励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也要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行为中,以此形成个人、企业和政府多方参与、社会联动的低碳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7,(8)。
  [2]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04-21.
  
(作者简介:王军(1974-),男,经济学博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制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王军 来源:《理论学刊》2010第2期